商品售后服务网

科学规划为先导 首都大爱暖什邡
[发布时间:2009-04-10 00:00:00 点击率:]

  □本报记者 李丙驹 宋林 陈东

  实习记者 李亚临

  

  记者:北京市对口援建什邡市的第一批项目确定为39个,投资额度达48亿元,截至目前整体进展如何?请栾指挥对这一阶段的工作作个总结。

  栾德成:北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前线分指挥部自去年6月22日在什邡市成立,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北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直接领导和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依靠什邡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北京市什邡市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2008-2010年)总体框架协议》和《北京市对口支援什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确定的项目援建工作任务,把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作为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把项目援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活动,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实施,项目援建工作正在扎实、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在项目确定上,突出重点,按照“四个优先”原则:即优先安排民生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灾区项目。2008年度确定的第一批39个援建项目,总投资48亿元,其中北京市投资47.85亿元。城乡居民永久性住房项目6个,投资17.11亿元;基础设施项目2个,投资18.3亿元;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2个,投资9.14亿元;乡镇项目19个,投资3.45亿元。项目安排做到城乡协调、领域兼顾、点面结合、大小并举。

  在确定的2008年度39个援建项目中,既有协助解决当时灾后急需的问题,也有重视服务于什邡市长远发展的。根据灾区恢复重建的轻重缓急、建设规模大小、建设周期长短等不同情况,按照先急后缓、先难后易、先大后小的原则确定项目建设时序,急需项目马上办,民生项目优先上,学校项目抓紧上,并优先保证资金,投入资金大。去年6月22日率先启动了什邡市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生命线”工程——广青公路,该项目投资预计16.1亿元,这是对口支援省市中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实现通车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既满足了抗震救灾之急需,也解决了制约灾后重建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受到中央领导和四川各界的好评。为满足灾区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现实的住房建设的需求,我们安排了农村无房户永久性住房、城市廉租房和集镇廉租房共6个项目,投资约17.11亿元。学校项目共安排11个。什邡市人民医院、什邡广电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将满足什邡未来发展的需要。城市恢复发展区主干道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将极大地改善什邡市市政基础设施条件,为城市建设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截至3月底,北京市第一批援建项目已开工26个项目,其余13个北京出资、什邡建设的项目将于4月底全部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到位资金36.6亿元。其中援建的第一个项目广青公路(一期)主路于2008年11月14日全线贯通通车。福利中心二期、城北学校、城南学校、南泉初中、马井中心学校、城东学校、实验学校、妇幼保健院、城市廉租房一期已经实现结构封顶,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和室内装修。

  在项目落地的前期工作中,我们遵照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文件要求,以灾后重建标准、规范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和科学、理性的论证,遵循安全、实用、节约、经济、省地的原则,与什邡市充分协商,对2008年度39个项目中一些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使用功能、建设内容等进行了优化调整。如:什邡市人民医院由最初的800张床位调整为600张床位,什邡市职业高级中学由最初的8.8万平方米调整为5.5万平方米,什邡市外国语学校由最初的迁址新建调整为原址改扩建,什邡广电中心由重建调整为原址改扩建,保留维持原结构进行适当改造,完善提升功能。这些调整,既体现了适度超前,又避免了盲目追求规模、超标准,使建设项目既符合什邡灾后恢复重建实际需要,又兼顾今后长期发展的需要,还有效地整合了资源,减少了浪费,节约了投资和建成后的运营维护费用,使援建资金产生更大的效益。据统计,首批开工建设的14个建设项目共节约用地约235亩。

  记者:北京市对口援建什邡市的资金总量约70亿元,在重建、援建任务最为关键的2009年,除了您刚才介绍的投入以外,剩余资金将惠及灾区的其他哪些方面?

  栾德成:2009年北京对口援建什邡市的项目确立依然本着“四个优先”的原则来进行,力争在4月底实现由第一批39个援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第二批援建项目二季度全部完成前期工作,其中学校项目、乡镇卫生院项目全部在4月底前开工,其他项目保证三季度前全部开工建设,实现三年援建项目全部进入实施阶段;今年,随着一批项目的竣工,北京市将交出一批当地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5月12日,福利中心二期竣工交付使用,6个中小学校项目也将同时实现外立面亮相,7月底竣工,保证9月1日新学年开学使用。其他第二批援建的中小学校将于年底前全部竣工;农村永久性住房9月底基本完成,城市廉租房建设、红白镇廉租房、八角镇廉租房、洛水镇廉租房、集镇基础设施、集镇道路等项目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保证受灾群众在今年底前住进新房;其他项目顺利推进,完成2009年阶段性目标。

  记者:“5·12”大地震的“映秀-北川断裂”正好从什邡市域北部通过,根据国务院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报告》,什邡市在极重灾区中名列第四,所辖的北部山区六个集镇都遭受重创,其中特别是红白、八角两镇,房屋100%受损。相对于单一的援建工程项目而言,重灾镇项目建设更为复杂,因为这几乎是系统的再造与重构,你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与方法来推进?

  栾德成:作为“四个优先”原则内的重灾镇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没有科学的规划编制和规划设计为前提,根本谈不上整体或局部项目的启动和推进。

  根据“抓紧规划设计,保障道路、市政基础、公益设施建设先行,为农民住宅建设创造条件”的目标,北京市政府调集以北京市规划设计院为主的首都规划设计力量,虽然在援建初期面临着北部六镇没有地形图、地籍资料、规划等方面的难题,规划设计单位仍旧不肯放弃,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实地考察,进行评估。他们结合什邡市各区域地址、勘察、测绘、水文、环境等基础情况,充分征求、广泛听取专家和受灾群众意见,组织建筑灾损情况评估、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按照注重实际、适度超前、操作性强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灾后重建和正常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建设标准,不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和形象效果,保障重点项目的推进。在规划时注意把握好建设时序,优先保障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公共设施的恢复,形成了科学完善的灾后重建规划体系,《六个重灾镇重建规划》的出台充分发挥了规划对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重灾镇规划编制的组织上,采取“一家组织、多家编制、配合协调、共同推进”的方式。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组织编制工作,承担规划内容、制定技术标准、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指导规划编制及规划综合等工作。规划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北京市所属6家具有较强规划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单位,分别对口一个重灾镇编制建设规划,7家单位形成一个工作组共同研讨带有共性的问题,分享工作成果。这一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北京规划的技术优势,加强了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沟通的力度,保证了规划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下转C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