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老技师忧心 修表工艺要失传了
[发布时间:2009-05-04 00:00:00 点击率:]

  夏杨  叶世光                  

  “很遗憾,钟表维修行业不断萎缩,维修工艺恐怕要失传了!”曾锦洪坐在他的工作间里,看着一块块经他维修“起死回生”的名表,无限感慨,在这个行业工作了40年,因喜爱而生留恋。“我59岁了,马上也要退休了。” 

  曾锦洪是广州老字号“李占记钟表公司”维修部主任,刚刚获得广州“突出贡献技术能手”称号,他是钟表行业唯一获奖的“能工巧匠”。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拿了万元奖金,但他并没有多少喜悦,更多的是为这门维修工艺忧心。

  子承父业

  曾锦洪的父亲就是一个出色的钟表维修师,从15岁开始,他跟父亲进入了这个行业,从此再没有离开。

  修理钟表易懂难精,曾锦洪继承了父亲沉稳的性格,深深地喜爱这个行业,也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比起上代人,他接受过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1966年他毕业于广州一商中专学校钟表班。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个学校不存在了。在广州,经过专门培训的钟表维修工不多。上世纪80年代,广州百货公司组织技能比赛,他还摘取了修表项目的一等奖。

  1989年,他考取了钟表维修技师证。后来广州再没组织过类似的考试。那时候,石英表刚引进,许多老师傅没摸过,也难以通过文化考试。全广州考过的只有十几个,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起死回生

  “修表如练拳,要天天练手练眼;又如行医,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曾锦洪谦虚谨慎,精益求精,加上长时间积累,技术非常高超,很多顾客慕名前来找他。

  有人认为,修表就是拆拆装装、换换零件。其实这是外行看热闹,修表是一门精湛的手工艺。就曾锦洪来说,他能够用磨、补、驳、接、锉、镶、种、包等细腻功夫自己制作零件,令无数顾客心爱的钟表起死回生。2005年,兄弟5人一起拿着一块上世纪50年代出产的钢制劳力士表辗转找到他。该表进过水,零件生锈了,难以分辨原状。这表是他们父辈留下的,希望修好了留作纪念。该型号的表早已无原装配件,没有人修得了。但曾锦洪接下了,将零件拆下来一个个修复,不能修复的,他就凭精湛的锉制技术重新制作。终于把整只手表内外翻新修好了!

  曾锦洪记得,上世纪80年代,找上门来的还有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黑面将军”尤司令用浓重的东北口音说:“我的要求就一个字:准!”这其实正是曾锦洪几十年来对自己的要求。他想起启蒙老师给他讲过的故事:一个部队接上级命令,在几分几秒通过一座桥,结果先头部队过了,后续部队相差一秒,桥被敌人炸毁,导致补给线瘫痪,整场战役失败。几十年了,曾锦洪心中始终有一块“时间表”。当他把修好的表递给尤司令时,两人相视而笑。

  深感失落

  “上世纪70年代,广州开过一个培训班,培养了十多名钟表维修技师,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但是,现在连我也要退休了。”曾锦洪说,从那以后,广州再没开办过类似培训班,修表技术的传承,全靠师傅带徒弟。现在大家多戴石英表,坏了就丢,维修市场不断萎缩。上世纪70年代前,北京路附近就有五六家修表店,现在就只剩下“李占记”了。目前广州修钟表的只有200多人,没有协会,没有组织。

  修表靠经验,但可不能“吃老本”。国际钟表业技术发展很快,如果不与时俱进,是干不了这行的。没有培训班,学新技术只能靠自己。曾锦洪很有钻劲,随时关注着各品牌钟表技术的变化,收集资料刻苦钻研。

  在钻研维修技术、在给顾客的服务中他收获着快乐,但闲下来时,他也深深地感觉着失落。“以前广州修表技术顶呱呱,现在还可以,再过几十年呢,我们这些人都做不了了,就不好说了”。目前,曾锦洪正准备接受中国钟表商业协作网的邀请,讲授从事钟表修理行业多年的经验、心得和技术。可惜,他最关注的广州、广东,没有组织这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