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朱怀建:自主创业铺出金光大道
[发布时间:2009-05-30 00:00:00 点击率:]

  今年27岁的朱怀建,200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现任东明鲁腾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毕业4年来,朱怀建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奋力开拓,在自主创业这条大道上留下了坚实而闪光的足迹。  

  挑战自我,回乡创业谋发展  

  2006年底,朱怀建积极响应家乡招商引资的号召,怀着满腔热情,放弃一家电器公司的销售总监的工作,毅然回乡创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20007年初,为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朱怀建往返穿梭于几个大城市之间,走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搜索信息,请教行家。经多方探寻考察,最后通过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让中心,联系到德国一项多聚甲醛技术。 多聚甲醛是一个具有高速成长希望的优势项目,当时市场价8000元/吨,每吨利润2000元,建设一套万吨级装置大约投资800-1000万元,一年内即可收回投资。通过深思熟虑,朱怀建决定兴建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聚甲醛生产企业。但德国人600万欧元的技术转让费用,让朱怀建望而止步。但不甘心的朱怀建又相继参观考察了国内的数家多聚甲醛厂,发现国内多聚甲醛生产规模小,消耗高,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稳定,根本无法与国外高端产品竞争。

  通过这次考察国内多聚甲醛厂,使朱怀建敏锐意识到巨大的商机,何不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企业,这样既顺应国家大力倡导和支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又可获得可观的利润。

  自主开发这项技术!多次的辗转奔波,朱怀建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但在创业的同时又要创新,这包含着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困难。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就这样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攻坚克难,披肝沥胆求突破  

  2007年5月,朱怀建拜访了国内在多聚甲醛行业起步比较早的一些老专家及几大科研院校研究多聚甲醛的教授,谈了自己的想法,教授们都认为多聚甲醛项目是一个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好项目。于是,开发中国第一份拥有自主技术知识产权的多聚甲醛生产工艺,建设第一套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多聚甲醛生产企业的计划成熟了。

  随后,朱怀建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请教拜访国内甲醛和多聚甲醛生产专家,高薪聘请国内专家和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由化工工艺、化工设备、化工电器仪表等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核心创业团队。

  办企业需要上千万的资金,这是朱怀建感到最为头疼的一件事。这时,父亲给了他很大的支持,朱怀建又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朋友们的注册支持。2007年8月份,在家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征地70亩,筹资2000万元,在东明沙沃乡开发区开始了鲁腾化工有限公司的工程建设。

  为加快施工进度,他们采用了边试验、边设计、边招标采购设备、边现场施工的建设办法,分线作战,整体推进。2007年11月,公司开始第一次试车,可试车流程还没进行一半,原料就全部堵在管线中,由于没有经验,匆忙的停车,导致几乎所有的管道、阀门、机泵全部被甲醛聚合物堵死,刺鼻的甲醛味道弥漫在整个车间,他们整整用3天的时间才把管线清洗干净。接下来,第二次、第三次试车同是失败的结局,让整个团队陷入了沉思迷惘中。朱怀建带领大家经过多方研究判断,决定进行停车整改。等改造完成后,已经是深冬季节,不适合试验。2007年,他们在煎熬等待中度过了春节。2008年,开始了第四次试车,这次情况略有好转,但是却无法达到预想的喷雾造粒浓度,距离世界领先还很遥远。

  面对困境,朱怀建没有退却、没有动摇,一次次的研究,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堵塞,一次次的清理,仅浪费掉的原料费用已达数百万元。股东急切的期盼,原料价格的不断高涨,试车成本的不断升高,改造费用的不断累积远远超过了原先的估计。这一切,顿时为鲁滕化工的生存蒙上层层阴影。  

  风雨过后,彩虹初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堵塞的症结终于找到,多聚甲醛生产工艺的前半部分流程得以顺利打通,浓缩的甲醛溶液也终于送到了喷雾造粒塔内。朱怀建与他的鲁滕化工通过一个多月的鏖战,投资上百万元,终于在2008年8月,全线试车成功。中国第一套拥有自主技术知识产权的喷雾造粒生产多聚甲醛生产装置的在鲁腾化工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奥运刚过,全球金融风暴如海啸般迅速袭来,辛苦开辟的市场就在一夜之间就不见了,产品价格一落千丈,成功的喜悦瞬间被冲走了。

  所幸的是,中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损失较小。今年上半年,市场慢慢恢复,鲁腾化工有限公司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成长。

  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朱怀建与他的团队终于开发出了我国唯一的低聚合度颗粒状连续法喷雾造粒多聚甲醛生产成套技术,实现了喷雾造粒法多聚甲醛的技术突破,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技术领先的多聚甲醛生产装置,生产出了达到国际质量水平的低聚合度多聚甲醛产品。全套装置采用先进的DCS控制系统,实现了全自动连续化操作,并为当地创造了上百个就业岗位。 (秦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