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基金“一对一”专户理财业务试点了一年多后,“一对多”专户理财也顺利开闸,意味着专户理财的门槛将从5000万元下降到100万元。
证监会近日发布《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规定》(简称《规定》),并已自6月1日起施行。从该日起,拥有100万元以上资金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参加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高端客户的投资方向又多了一种选择。
门槛降至100万
去年试行的一对一专户理财,门槛高达5000万元,成为这一业务推广的主要障碍。而一对多专户的突破重点,首先就是投资门槛问题。
《规定》第6条要求,投资者参与单个资产管理计划的最低金额为100万元,这一标准远低于基金一对一业务中5000万元的投资门槛;第七条则规定单个资产管理计划的委托人人数不得超过200人且客户委托的初始资产合计不得低于5000万元。
此外,《规定》允许基金公司自行销售资产管理计划,或者委托有基金销售资格的机构代理销售资产管理计划,但严格禁止通过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基金管理公司、代理销售机构网站除外)及其他公共媒体销售资产管理计划,并规定了资产管理计划原则上每年至多开放一次计划份额的参与和退出等。
自6月1日起,拥有100万元以上资金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参加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这一变化,将为基金公司资产管理服务带来革命性变革。
某公司机构业务负责人向表示,“一对多”专户的开展对基金公司来说相当于在特定地域内发行了一只小型基金,显然可以满足不同区域投资者不同的投资习惯。以往无法享受到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个性化服务的中高端投资者,在“一对多”业务中或许可以找到更多的选择空间,这一群体也自然会成为基金公司客户争夺的重点。
卖点:绝对收益
“一对多”专户理财是建立在“一对一”专户理财业务基础上的。已开闸一年有余的专户“一对一”业务随着市场转暖,今年以来规模劲增。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超过20家基金公司入“一对一”业务,备案的理财产品超过70份。在监管机构5月上旬发布“一对多”政策后,具有资格的基金公司个个厉兵秣马,希望再次掀起一轮专户发展的高潮。
和以往公募基金发行不同,专户理财产品实施备案制,基金公司可以按照投资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从设计到向有关部门报备在数十个交易日即可完成。
相比之下,公募基金的产品报批流程较为复杂,公募产品实行审批制,一只公募基金产品从设计报批到发行,流程繁复,还必须参与“排队”,少则耗时数月,多则耗时一年多。也正因为此,很多公募基金产品无法在真正恰当的时机发行,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对于中高端投资者而言,专户“一对多”是一种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投资选择,这一点和公募产品追求相对收益有本质的区别。专户产品往往可以贴合投资者的需求设计,种类丰富,较为个性化。
同时,对基金公司来说,一对多政策的实时是专户业务发展中最实质性的推动力量,意味着基金公司只要管理能力、销售能力有支持,便能够向较富裕阶层提供更多产品,而这部分目标群体在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据某基金公司专户业务总监称,该公司目前研发的“一对多”产品已经达到30余种,涉及股票型、混合型、保本型、债券型。
除此外,规模亦是专户产品的优势。“一对多”产品一旦成形,规模通常在5000万到几个亿不等,类似于“迷你型”公募产品,更利于灵活投资。
风险控制的约束
虽然与阳光私募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不过“一对多”专户和私募还是有诸多区别。
公募基金公司的品牌优势、研究团队实力、产品创新和设计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是“一对多”专户的坚实基础。尤其是公募基金公司具有的品牌优势,为“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加分不少。当专户门槛降低到100万元,“一对多”专户实质上和阳光私募在争夺同一个客户群体,两者的竞争在所难免。当然,私募基金在灵活的体制、较快的决策、个股的深度跟踪、与投资者沟通服务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事实上,“一对多”专户在投资比例上仍有一定要求,无法像私募基金这样集中持股。根据要求,“一对多”专户中“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不得超过该计划资产净值的10%;同一资产管理人管理的全部特定客户委托财产(包括单一客户和多客户特定资产管理业务)投资于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关于风险控制的约束,仍是“一对多”专户必须面对的问题。
(摘自《至诚财经网》)
上一主题:投资只做与自己有关的事
下一主题:在把玩中升值 “核雕”另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