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民营企业为何创新难?
[发布时间:2009-09-16 00:00:00 点击率:]

 今天中关村很多民营企业遇到了成长的极限,一次成功创业之后,当年创业时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今天已经不能支撑这些大企业继续发展,更不能帮助我们走向世界500强。

  中关村成功的企业能不能把中关村变成硅谷,这是我们企业家天天都要思考的问题。据我们了解,在中关村存活了25年的企业,到目前只有23家。中关村相当多的企业,早熟同时也早衰,她用短暂的3年、5年的历程,走完了一个百年企业或者几十年企业应该走完的从生到死的过程。以前,很多人总结中关村的民营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创业成功的时候,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机制上的成功优势,而忽略产品或者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市场爆发力。持续的科技创新,是中关村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

  民营企业创新难,有自身的问题,也有环境的问题。

  从自身问题来讲,一般不缺少创新动力,但在如何选择创新路径、如何管理创新活动、如何推进创新发展等方面,都还缺少成熟的经验。这些问题,需要在民营企业创新活动实践中加以总结、提高。但是,政府对此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会有助于民营企业创新的成功。

  目前看来,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是如何解决创新资金短缺、如何建立完善创新体系特别是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如何解决税负过重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

  一、创新资金短缺问题。2007年我曾对中关村400家创新企业资金需求做过调研,平均每家企业缺口1400万,总量为400亿,由于直接融资渠道停滞及不足,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近年我曾对中关村811家企业做过调研,发现在这些企业中,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超过10%的占32%,不足10%的占68%。今年1到5月,中关村园区总体研发投入占比为3.75%,这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存在明显差距。2000年,美国高新技术产业R&D投资强度高达22.5%,日本、德国和法国也分别高达21.7%、23.2%和27.1%。由于研发经费投入少,企业很难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

  此外,近年我还对北京地区承担科技项目主体做过分析,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承担了全部项目的77%,企业承担全部项目的20.5%。这说明,无论从企业研发投入,还是政府科技投入方面都显得不足。

  资金不足直接影响到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学校培养的绝大多数优秀人才毕业后的首选目标,已从出国改为当公务员、留学校、进研究所,真正自愿到企业工作的一流人才不是很多,加上大型国企及外资研发机构的人才竞争,民营科技企业在人才吸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劣势。

  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中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在调查的中关村811家企业中,60%的企业有产学研合作的经历,但认为可以合作的只有20%。导致合作不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与企业有关的原因占了50%。例如不会协调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机制,没有支撑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转化经验及资金实力等。企业没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及实力,很难成为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

  第三,税负过重也在妨碍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突出感觉税负过重,特别是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及与社会保险相关的费率,都太高。据福布斯最近发布的税负痛苦指数显示,中国大陆的税负痛苦指数在榜单所列的50个国家或地区名列第二,仅次于最高的法国。在如此高的税负下,在国家财政二次分配中,给予企业的科技投入又非常少,甚至在一些竞争性领域中,企业一边承担高税负,一边还要与不纳税的学校等科研机构同业竞争。

  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种重大课题立项,评审均是依赖业内的学术权威、知名专家进行,这些专家基本都来自大学、科研院所及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家、地方项目立项中民企很少能有发言权。因此在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及示范工程项目中,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没有机会获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