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一段时间过去,“一对多”的发行销售仍保持着较高的热情,优秀公募基金经理人仍源源不断地转战“一对多”战场。
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这种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隐忧。目前,相比公募基金“一对多”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机制,阳光私募的业绩分成无疑更诱人,凭借“一对多”良好业绩打出名气的基金经理存在转投私募的可能,基金公司积累的客户资源也会一并流失,“一对多”产品的业绩也将步入平庸。
回顾
公募精英转战“一对多”
近期,“一对多”销售与品牌宣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博时和南方等大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正在加紧销售,多家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投资团队也已显露雏形。
记者注意到,一些大基金公司分管投研的管理 层人士纷纷重新披挂上阵,亲自掌舵“一对多”。博时特定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兼价值组投资总监董良泓、广发的副总经理朱平、易方达专户投资总监肖坚、南方的投资总监邱国鹭均已成为 “一对多”产品的基金经理。
目前市面上的“一对多”基金经理出身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长期分管社保和企业年金的专户投资经理,此类经理人大多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例如鹏华基金的杨俊和招商基金的杨奕等;另一类基金经理则是从管理岗位重新走回一线,例如交银的专户投资部总经理赵枫和光大保德信的黄刚。
“做专户与做公募没什么两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资产配置上更灵活了,更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更注重绝对收益。”鹏华基金专户部投资总监杨俊此前向记者坦言,因为已经在社保和公募投资上积累了经验,操作“一对多”应该难度不会太大。
现状
业绩考量无标尺
由于一对多属于基金产品中的新生事物,因此,“一对多”产品的“及格线”仍无法确定。
市场分析人士大多预计,“一对多”与阳光私募在某些地方较为类似:仓位灵活、规模较小、管理人具有较强的投资经验,私募或许是“一对多”未来业绩的参照。
对此,一位分管“一对多”销售的专户部副总经理表示,“我接触到的客户由于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对他们来说,收益要求不是很高,但更倾向长期稳定的回报。”
对于“一对多”如何业绩考量,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私募机构只能凭借自己单打独斗,积累业绩口碑,从而吸引客户,一旦投资业绩过于平庸和客户服务过差,将在行业内很难立足。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专户经理“一对多”业绩即使做得较差,因为业绩信息不公开,专户基金经理的公募职业生涯仍能够延续。
同时,该业内人士担忧,如果基金公司从商业 利益出发,“一对多”未来业绩或会出现两极分化,要么平庸化,要么过于激进。
隐忧
专户激励体制的两难
自从阳光私募在2007年快速崛起之后,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失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南方基金副总王宏远加盟中信证券 ,交银投资总监李旭利转投上海重阳……
“一对多”推出之后,有关激励机制的争议一直不断,如何处理“一对多”投研团队的激励机制,是摆在“一对多”专户业务发展路上的一个命题。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曾指出,一旦对专户基金经理收入给予业绩分成,基金经理的投资运作就会急功近利,这样造成专户业绩浮动过大,要么业绩非常差,要么业绩非常好,但长期业绩很难稳定下来,所以基金经理不会参与专户业绩提成。
目前“一对多”业绩分成由基金公司全额收取,专户基金经理并不参与提成,与之相比,私募的激励体制无疑更诱人。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一对多”基金经理激励机制不到位,未来凭借“一对多”良好业绩打出名气的基金经理极有可能转投私募,基金公司积累的客户资源也会一并流失。
据了解,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中,多数公司用股权激励或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方式,激励基金经理,很多公司会作出长期计划,比如年底才能拿到股权或期权,基金经理的跳槽频率相对较低。
上一主题:朱海:平常心成就施耐德中国区总裁
下一主题:民营企业家看望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