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吴凡凡
7月21号的《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奥林匹克运动员戴口罩会让中国丢脸》的文章。大意是一些美国运动员正在考虑要不要带口罩参加北京奥运会。此文一出,引发争论一片。北京奥运会时的空气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时,我国政府曾对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做出过庄严的承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每天北京市要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进行监测;二是要致力于北京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三是在奥运会期间,这四项污染物的指标要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也就是保障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优良。
7年过去,上文的出现让我们再次审视北京如今的空气质量,我们看到的结果给予人的鼓舞远远大于某些国家某些运动员的忧虑。现在的北京市已经有了一个覆盖全市、设备和技术先进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对全市和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做出评价,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和第二天的空气质量预报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发布。而北京的空气质量也已经取得了连续9年的持续改善,如果从2001年算起,四项主要污染物分别下降34%、26%、7%、9%。
在上述成果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不懈努力:首钢总公司采取严格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生产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东方化工厂暂停生产;全市水泥生产企业、水泥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以及位于北京市西南部地区的采石和石灰生产企业,原则上暂停生产。北京首钢红冶钢厂、北京平板玻璃集团公司、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线材厂、北京秦昌玻璃有限公司等冶金、建材重点企业,采取压缩产量、调整运行方式、强化污染治理等措施,在确保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减少污染物排放30%。
不难看出,我们的企业在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承诺背后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他们包含着巨大牺牲的贡献。
从表面上看来,对空气质量的承诺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与冲击,甚至是相当数量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停产,限产,临时减排,关闭,更是让企业在短期的收益上面临极大的压力。
但长远的看来,这又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空气质量问题是任何国家在工业发展的道路上难以回避的。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曾经闻名一时的伦敦雾。那雾气氤氲,迷离晦暗的英国风景,在1952年造成了总共超过12000人的非正常死亡的雾都劫难。在这惨痛的代价后才换取了英国人的痛定思痛与伦敦的重建蓝天。自我国建国以来,空气质量问题初现到近十多年来,空气污染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难题,不然又何须对奥运的空气质量作出承诺。而对于企业来讲,从这承诺中看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是决定自身能否把握这次机会的关键。
事实上,对空气污染,大到环境污染的治理我国早已高度关注并且着手进行,但由于种种局限,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无数的历史经验教训,全球发展的客观要求,国际上的压力(诸如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向清华大学学生发表演讲时提到的欧盟可能会对来自碳排放大国的廉价进口产品进行惩罚,以保护那些必须达到严格环境标准的欧盟公司的公然警告),信息的公开化,更多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与对此的关注(之前由民间组织完成的中国空气污染地图等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及我国自身发展的利益……以上种种无一不向我们指明,加强对企业的控制监管,全面整治环境污染必定会在我国全面铺开。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而在8月4日的中国环境污染防治与减排新闻发布会上,环境保护部污染控制司司长樊元生也明确表示,奥运会后还会继续加大北京市的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整治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继续延续奥运期间所采取措施并扩大其成果,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还会利用这个机会,推动区域性的大气污染整治,继续协调周边的省市,共同解决华北地区空气质量问题。由此可见,我国在奥运期间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措施绝非应景之举,而是力图借奥运之风,强力推行,持续实施。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企业应意识到,目前为奥运承诺而执行的节能减排实际上就是我们未来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政府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污染物等排放达标的管理,加大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力度。而为了今年的北京奥运会,在北京今年的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安排污染防治与监测专项资金达15亿元。同时会选择一些单位或企业试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节能减排技术推广计划,集中力量推广一批成熟适用技术。如果企业能在协助履行奥运空气质量承诺的过程中,借政府之力大力寻求开发低耗能,低污染的先进生产力,对企业自身不达标的项目进行整治,尽快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那么无疑会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真正处于主动与优势的地位。
始于2008北京奥运打造的中国绿色企业,决不止步于奥运。
上一主题:职场“空窗期”
下一主题:50岁蹬三轮创业 陈泽民10年赚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