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政策保障消费需求是根本
[发布时间:2008-12-08 00:00:00 点击率:]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介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方面的情况。会上,穆虹表示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三季度以来,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急剧恶化,又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下行趋势明显。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和出现大的波动,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努力稳定出口的同时,出台更加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包括在今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从明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设备投资;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最近经国务院决定,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是一套力量集中、力度较大的组合拳,可以看出这些措施也是兼顾了当前和长远,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既有利于扩大投资,又有利于拉动消费;既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又有利于深化各项改革。  

  就目前情况而言,以各种政策促进国内消费需求,这是毫无疑问的。提振内需,一直是一个迫切而关键的任务,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的推进难尽如人意。在中国经济面临一场严峻的调整之时,如何通过促进消费的政策,来实质性地提振内需,这是摆在面前的一大课题。 

  这个课题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一方面,必须正视当前的消费困境;另一方面,需谋求提升民众的消费信心。当然,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借力于实施促进消费政策,来实现目标。结合当前形势,概括而言,促进国内消费应立足根本问题,同时力求体现出短期效应。

  当前的消费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如股市一路走弱,许多投资者财产性收入大幅缩水,明显抑制了消费需求;楼市未来形势仍不明朗,市场中观望氛围浓郁,实际交易量不大;受到经济调整影响,一些企业开始减薪,或者裁员,直接影响了相关人的消费能力;社会保障的水平仍不高,民众消费存在后顾之忧;同时,由于宏观经济调整,未来走势不明,导致消费预期悲观,许多民众确实不敢消费。

  近年来,国内消费一直只占GDP 35%左右,比之一些发达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远远为少。这个时候,政府要促进消费,自然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想民众多消费,一是其要有能力消费,二是须敢于消费。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则必然是立足根本,既想方设法增加民众收入,又要解决消费的后顾之忧。

  从增加民众收入角度看,包括稳定就业形势、政府通过减税措施让利于民,以及加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等,都是迫切的任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从虚拟经济转移到实体经济,从国际危机蔓延至国内,现在更有深入影响百业之势,给中国本就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增添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近日坦承,明年第一季度就业将出现更大的困难。就业形势的严峻,直接影响百姓民生,影响到内需的提升。因此,以保就业来保民生,促消费,是无可回避的政策选择。

  要增加民众收入,关键之一还是需要“放水活鱼”,政府当在压缩不必要的行政性支出的同时,进一步拿出减税举措。具有减税效应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推行,这对于减少企业负担有一定的作用。更直接的举措,则是需要调高个税起征点,真正体现出让利于民。短期内,包括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措施会减少财政收入,但民众的增收将对消费产生明显的刺激效应。从这个角度看,财政的减收和未来消费扩大的消费税增收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对冲效应。

  另外,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宜进一步推进。国民收入的一部分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直接让中低收入阶层受益,将有效刺激基本消费需求。同时,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改革措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短、中、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从解决消费的后顾之忧角度看,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社保水平。一方面,财政资金当在发力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同时,也应该向改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救济水平方面倾斜。目前,不少企业面临调整压力,裁员、失业人数有所上升,因此,有关部门也应当简化措施,积极落实失业保险的发放等。

  在企业界相对较为困难的时候,提高员工工资不是合乎情理的做法,长期而言也不符合员工的利益。如果“提高社会工资”针对的只是国家公务员,以“一刀切”式的做法来提升公务人员薪资,至少在当前背景下也是不甚合适的。

  (本报记者 沈 俊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