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杨梅 杨树森
(四)自行车转租站必将改变用车气候:单车热,汽车冷
据北京市交委组织的调查,截至2005年底,北京每天有2920万人次奔走在市区各个地方,市民平均每次出行距离为9.3公里。这个距离,正是自行车在时间上同汽车分庭抗礼的优势距离。现时,不少人不骑自行车而“打出租”、“坐公交”,不是不想骑车,而是无车可骑。由于转租站车子的使用率特别高,一辆车能发挥多辆车的作用,所以届时的局面必然是你想骑车就有车。这也就是说,转租站建立后,现在使用私家车、乘坐公交车和出租车的人都极有可能成为它的租车人。其中,使用私家车和乘坐出租车的人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自行车成本只是汽车成本的几分之一、几十分之一。
马路上没有什么汽车,空气质量必将迅猛提高。自行车不烧一滴汽油,也就没有一缕废气,所以说转租站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五、自行车转租站可告别道路拥堵
“相关数据分析显示,在五种日常交通方式中,单就运行效率而言,小汽车最低,甚至不如步行效率。譬如在3.7米宽的车道上,小汽车每小时最多能运载3600人通行;公共汽车在半饱和状态下,每小时可运载6万人,是小汽车的17倍;而半饱和的火车每小时可运载4.2万人,是小汽车的12倍。一条公路快车道可以轻松地容纳两条自行车道,每小时可通行1.06万辆自行车,是小汽车的3倍;即便是步行,一个快车道宽的道路上,每小时也可通过6300个步行者,是小汽车的1.7倍。不仅如此,小汽车运送每位乘客所需的交通面积是自行车的4倍,是有轨电车的20倍,是地铁的6倍至12倍,是步行的40倍。”这段长长的引文说明一个道理:自行车替代的小汽车越多,道路则越宽畅。
(一)拥堵使人咬牙切齿
北京市堵车是经常事。记者孙承斌的一篇报道说得十分具体:“如果说两年前的一场中雪,导致北京地面交通大面积瘫痪只是个别事件,两年后的今天,在北京行车动不动被堵上一两个小时已不再是什么新闻。17日清晨的一场秋雨就让记者再次领略了北京的行路之苦:从家里到单位上班,大约18公里的路程,竟然折腾了两个多小时……驶上干道,已是7点多。一看情形不对,记者决定选择临近的一条高速公路进城。7时30分左右,离三环路尚有几百米远,记者的车不得不停了下来。眺望进城方向,但见车辆相连,不见尽头,还剩下的几百米高速公路已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些人占道抢行,一些人不停地摁喇叭,紧急停车带上也被各类车辆堵得水泄不通。打开收音机,交通台的播音员正幽默地告诉你:别着急,堵车的不只是你一个。京顺路、东二环、三环路、洋桥路口……都是“车辆行驶缓慢“。从菜户营到记者工作单位,不足10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一个半小时。同事相见,一问都是一番苦旅:为了一个左转弯,挪腾了半个多小时;平时半小时的路程,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乘公交车上班的更苦不堪言:堵车不说,光是那一行一停的晃晃悠悠,就让人难受得直犯恶心。一位小学教师5点40分从家里出发,9点多了还在公交车上晃着,急得她直叹气:连第二节课也赶不上了……一位姓刘的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北京的路一天比一天难走这是事实。作为政府,不能光说这是哪原因、那是哪原因,你得想法子去解决。”有位在司法部工作的同志家住大兴区新安里,有私车,每次上班到部里距规定的上班时间8:00还有四五十分钟。这个同志为什么不推迟四五十分钟从家里出发?如果推迟四五十分钟,拥堵高峰就出现了,那就要迟到一个多小时!
(二)自行车必须重振雄风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首届中国城市交通国际年会上的一句话发人深思:“拥挤已经成了城市病。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高峰时间平均车速也由原来的每小时40公里下降到目前的每小时20公里,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大城市中心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仅仅为每小时5公里,仅相当于步行的速度。”如果没有特别的措施,城市交通拥堵的形势将越来越严重,因为机动车正以“几何级数”上升。
车辆行驶时所占的路面,不是本身的占地面积,而应包括他人为其让出的安全区域。使用自行车的人平均占路一点二平方米;而乘坐汽车的(包括乘坐公交车的),平均每人占路五平方米以上,前者是后者的1/4。而行车速度,两者不相上下(可不要大惊小怪;这里说的是城市而不是乡村),所以说汽车人变为自行车人之后,就可以节约3/4的马路路面!
根据对北京的调查和预测,转租站建立以后,市区里使用汽车的人钟情于自行车的将占3/4。路上的车子少掉了大半,拥堵的状况当然会得到彻底改观。
世界银行的研究成果表明,国民收入每增加1%,机动车拥有量就增加1.02%-1.9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2000美元时,小汽车拥有量增长进入高峰期。日前,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正在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一部分城市如北京等正在迈向“汽车社会”。可以预计,未来5-10年时间内,我国将有更多的城市进入“汽车社会”。这并不是好事,著名生态学家、巴西环保运动的奠基人何赛·卢岑贝格一针见血指出:“……对于汽车生产厂商来说,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市场正在形成,例如中国,生活在那里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汽车。在中国,人们已经在许多街道上限制自行车通行,因为自行车被视为落后的标志……如果我们听任这种状态在全球继续蔓延,那么我们将来所拥有的将不仅仅是5亿辆汽车,而是30亿辆。大气将因此遭到严重破坏,我们的文明--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将遭到毁灭。因此可以说,我们一直朝着一个错误的目标前进!”
(连载十三)
上一主题:俄公司注册“笑脸”惹非议
下一主题:双星奖励特级创新能手出国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