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皮薄饺子”黄秀英:从个体户到私企老板
[发布时间:2009-03-14 00:00:00 点击率:]

  营业额从每天几十元到1万多,黄秀英走得并不费劲,可要想做大,光靠自己是不行的。黄秀英记得有关皮薄饺子的每一个重要时点,其清晰程度甚至超过她自己的生日。

  

  打破餐饮业怪圈

  

  20年前的黄秀英对所谓的饺子文化知之甚少,在狭窄的20多平方米的饺子馆里,她的信条只有三点:饺子香、店面卫生、服务真诚。为了做到这三条,她坚定地奉行“修正主义”——优点吸收过来,缺点马上改善。

  连“皮薄”的名号,也是“补短”的产物。当年黄秀英为了开饺子馆,几乎尝遍了西安市内的所有饺子。她的最大感受是:市面上的饺子普遍皮厚馅少,这样的饺子不利于消化,口感也不好——谁想只吃个面疙瘩呢?她反复学习和琢磨,做出了皮薄馅多的饺子,名字也定为“皮薄”。

  刚开业时没经验,煮饺子容易烂。有一回端给客人,客人很不满意:“你看盘子里1/3都是烂饺子,我们拿钱来是吃囫囵饺子的,不是来吃烂饺子的!”黄秀英也很委屈,烂饺子和好饺子投资成本都一样,我们也不是故意弄烂的!她给客人换了好饺子,但是脸上挂着不高兴。

  客人走后,旁边一位顾客说了一番话:“做生意要站在顾客的角度,饺子烂了,是你的制作方法或选材有问题,跟客人急,只会失去回头客。”晚上躺在床上,黄秀英辗转反侧琢磨了一整晚,深切意识到是自己只看到了眼前利益。从那以后,皮薄再也没有给客人盛过烂饺子,这个习惯保持到现在。

  80年代末的长安是一个很不发达的小县城,人们的卫生观念淡薄。在一片脏乱的环境中,20多平方米的皮薄饺子馆是个异类。毫不夸张地说,它那时的卫生观念比现在许多大饭馆都强得多。店铺平时晚上9点关门,但到了星期六,通常不到7点就打烊了。做什么?全面打扫卫生。黄秀英还有个习惯,每隔两三天就领着员工擦一次店面外的白瓷砖,“直到把每一块都擦得发亮为止。”现在这些似乎不算什么,但当时这种近乎苛刻的卫生标准成了十里八街的新鲜事,以至于防疫站检查、创卫检查,皮薄年年都是长安的卫生标兵。

  2000年3月,饺子馆由于拆迁暂时关门歇业,那时它的营业额平均每天能达到将近5000元。

  

  善于做学生

  

  2004年春节过后,生意红火的皮薄村味园陆续接到了一些咨询加盟的电话,有些人甚至直接跑来问黄秀英可不可以加盟。“加盟?怎么加盟?我只会管理我这一个店啊!”黄秀英连连摇头,“让我当个董事长,我可当不了。”的确,十几年来黄秀英扮演的基本上是一个店长的角色。

  拒绝了加盟的请求,黄秀英却陷入了深思:不具备能力,是不是应该去学习?学习至少能充实和完善自己。2004年,黄秀英进入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西安高新产业园开办的MBA研修班。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为她打开了一扇门,她看到了皮薄的不足和餐饮业的机遇。

  特别是到浙江的同行大娘水饺参观完之后,黄秀英有茅塞顿开之感。大娘水饺是国内饺子企业的佼佼者,其生意已经做到了国外,一年的净利润最低都能达到5000万元。黄秀英从同行身上领悟到三点:一是饺子的市场潜力很大——原来以为只有北方人爱吃饺子,其实南方人也爱吃,甚至外国人也爱吃;二是绝不贪大求全,而要求精;三是如果说餐饮企业的崛起有一条捷径,那毫无疑问就是开连锁店!

  黄秀英的心被一种激情鼓荡着——开皮薄连锁店,做大皮薄品牌。为此,第一步必须实现量化管理。那段时间,无论走到哪里,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甚至到了国外,只要看到肯德基、麦当劳,黄秀英就如同条件反射似地走进去,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她试图从那些见惯不怪的食品和细节中看出某种玄机。“我不看它的经营理念,不看它的企业文化,我就看它的制作——为什么隔了十万八千里,店里做出的东西会一模一样?”

  今天,在皮薄村味园,同一种饺子顾客无论哪天吃到味道都是一样的,甚至包括酸汤饺子的汤,都经过了严格的配比。

  黄秀英并不讳言,在经营思路转变的关键时刻,她也曾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是继续做强饺子品牌让皮薄成为终身事业?还是投资开一家大酒店赚快钱?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前者。因为在黄秀英的心里,已经画好了一张很大很齐备的皮薄饺子的蓝图,那里有一个超大型的饺子加工配送厨房。黄秀英还想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饺子。比如,能够防止儿童偏食的儿童系列饺子、具有保健功效的保健饺子、礼品饺子……

  (摘自《商界论坛》 雷乐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