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张杰
他,祖父“船王”卢作孚的盛名是伴随终生的烙印,尽管他从未真正意义上见过祖父;他,2007年加盟海尔地产只因张瑞敏的召唤,尽管他本已打算退出江湖,到西部自己曾经当知青的地方做公益事业。卢铿,毁与誉对他来说已不再是困扰,而如何在无法独善其身的地产圈,将积淀多年的独立思想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或许值得期待。
首倡“新住宅运动”
“你可能想象不到,我从一开始内心是支持90/70政策(编者注:国家出台政策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的,只是一开始我就意识到它无法一刀切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在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这并不是卢铿说出的惟一惊人之语。他还说:“在今年1月份,我首先提出全行业微利;今年上半年,地产业将进入全行业亏损阶段。”在我们谈话的中间某个时刻,他的语气又一次斩钉截铁起来,“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成本越来越高,但是利润却越来越薄甚至亏损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好玩的时代,我们称呼它为冰河世纪,谁都可以做房地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他也许并非如此刻意悲观,但是假如他把这些观点全部放在私人博客里,一场观念风暴势必会从互联网的某个不知名角落酝酿、蓄势,进而爆发。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他已经多次置身于这些风暴的中心,在那里,面对掌声、抨击还有谩骂。
现年59岁的卢铿从1999年就开始经历这样的状态,他并未表现出任何的不适应。1999年12月6日,他致信王石,在那封“面对新世纪,中国呼唤新住宅运动”的信笺中,他在全行业首倡“新住宅运动”。这封信获得了多位地产界意见领袖的认同,也从此成为卢铿以一个地产思想者的角色出现在地产业舞台上的标签。同年,中城联盟在广西创建。日后,中城联盟提出了一个与“新住宅运动”理念相似的年度主题——居住改变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这个主题与“新住宅运动”同脉同源,高度契合,卢铿则先于诸多同行置身地产业的先锋语境。
这是一封宣言式的使命感十足的信笺,它随后激起的赞扬与非议同样众多。在日后的岁月里,卢铿保持着自己爱好思考、反思,并经常在纸片上写下言简意赅、稍纵即逝的观点的习惯。他提醒他的来访者,如果一个人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本职工作上,后果将是你无法胜任本职工作。他鼓励说,“应该关注你身处其中的大环境,你必须得经常想到它们。”
擅长描绘蓝图
假如你和他聊天,他的回答经常从一个话题游移到另一个,专业的数据、相关的例证、看似宽泛的背景知识从他口中流利地一一说出。这得益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思维习惯难道与他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太多关系么?作为上世纪30年代最知名的实业家卢作孚先生的嫡孙,卢铿很难回避这些。事实上,他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次重要职务变动,他的家世都会附带被饶有意味地提及。
这是挥之不去的标签,但是更多是一种暗示。卢铿在香港出生,除了五六个月大时被祖父吻过之外,他从未真正见过自己的祖父。“那更多是一种下意识,你的出身让你必须努力,将事情做得更好。”他说道。
作为一个明星职业经理人,卢铿姿态谦和,风度十足,语气平缓,也擅长描绘蓝图。在这个动辄遭遇民意抵触、政策调控的地产业浸淫10余年后,卢铿仍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特质。他仍然对地产业能够更好服务于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保持着持久的激情。在过往10年,他享有着对行业既挑剔又辩护的巨大声名。
卢铿接受记者访问时,正值第五届国际绿色建筑年会在北京举行。在中国,“绿色”和“节能”已经成为最时髦的政治与经济语言之一。在访问中他提出了绿色人居的第二条道路,这是一条提供更市场化解决方案的道路,与官方行政主导色彩浓厚的第一条道路形成互补。
精彩语录: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不仅需要“小康,足矣”的观点,可能还应当倡导适度的清贫。有哲人告诫我们,“人生的最佳状态是保持轻度的贫苦,因为只有适度地容纳对立面才有利于主体的稳定存在。”中国的人口太多,如果为了经济目的而拼命地鼓励重利求富的全民趋向,很有可能导致整体上的战略失衡。
●西方国家都曾多次遭遇过房地产泡沫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所以中国的房地产一直是学者和媒体们特别关注的方向。不同立场的人们在关于楼市的争论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偏向和利益趋向。其实,房子并没有疯,是人疯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城不在大,有“魂”则赢。城市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其规模和形式而在于其文化灵魂。如何找寻、反思、策划和营造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建设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城市不应该成为在人文精神上“失语的都市”。
上一主题:从务工到老板:新温州人成温州营销新力量
下一主题:江苏泰兴一工厂压缩机爆炸 1死2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