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日前,《中国证券类阳光私募发展研究报告》称,中国阳光私募基金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特别是伴随今年A股市场的反弹行情,阳光私募基金市场获得空前发展,目前产品数量超过200只,其资金管理规模已从去年年初的不足50亿元,发展到超过300亿元,并成为高端理财的主要方式之一。
阳光私募跑赢大盘阳光私募基金即指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品,该产品通过信托机构向特定投资人发行证券投资集合资金,由信托公司自身或者聘任的投资顾问公司来组织运作。这些投资顾问公司通常都是由一些知名投资人,比如原公募基金经理、证券公司操盘手或者所谓民间高手创立。
与信托公司合作的阳光私募,在国内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由于没有法律上的正名,此种投资产品始终受《信托法》的限制,只有那些资质好、管理规范的信托公司才可以设立阳光私募产品。阳光私募基金一般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大类。在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模式中,投资管理人作为一般受益人,以其自身资产为担保;普通投资者作为优先受益人,则可在投资亏损之际实现保本;而当收益超过预期时,一般受益人将取得超出预期的绝大部分收益。这样的制度安排,实质等同于一般受益人向优先受益人的融资。优先受益人借钱给一般受益人,从而获得约定收益;一般收益人则运用杠杆,承担绝大部分收益和风险。而在非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模式中,投资人则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据了解,与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及银行各类理财产品相比,阳光私募在平稳运行时,体现了机制市场化、明星基金云集、规模小、操作灵活等特点,在国内理财市场上获得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比较典型的是,2008年,上证综指下跌了65%,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平均益率为-51.2%,而阳光私募则为-33%,阳光私募明显跑赢大盘。因此,很多“百万”级别投资者对由优秀基金经理操盘的阳光私募更加钟爱。
面临风控挑战然而,私募基金毕竟与公募有区别,很多此类产品在信息披露、结构化产品的风险控制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6月17日,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发出公告,首次对阳光私募进行立案调查。其中,国贸盛乾因涉嫌证券违规而成为调查对象。除国茂盛乾总经理周卫军外,同时被调查的还有来自湖北、辽宁、北京、河北、甘肃等省市的8名自然人。据了解,该事件的导火线是2003年9月所发生的震惊资本市场的“昌九生化崩盘”事件,当时身为投资部总经理的周卫军,为庄家湖北中融集团坐庄融资和操盘。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的私募基金一直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即便是阳光私募也依然在很多细节方面存在瑕疵。一旦出现纠纷,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另外,目前的信托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据悉,在国外,85%的私募基金都是对冲基金,有杠杆、做空、做多等对冲机制,这样能较好地帮助机构控制风险。现在的中国金融市场尚缺乏此类有效的对冲工具,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加以完善。
(摘自《上海金融报》李茜/文)
上一主题:梵高百余封亲笔信将在荷展出
下一主题:“打新”?市场不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