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在当前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围剿,这种现象如果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将极大地损害我国商品的国际形象,极大地损害国外华人的经济权益,从而极大地损害整个国家的外经外贸工作。
现 象
今年7月末,俄罗斯莫斯科市政府突然以“违反环境卫生规定”为由强行关闭了切尔基佐沃市场,并宣布将集中销毁高达20亿美元涉嫌“灰色清关”的中国商品。浙江商人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仅温州商人上报的损失就超过8亿美元;浙江商人总的损失超过15亿美元。
不久前阿尔及利亚当地人与中国商人在首都阿尔及尔附近地区发生殴斗,并最终演变成对中国商铺的打砸抢。尽管事件得到了及时平息,但中国商人经济利益蒙受了很大损失。
国外针对中国商品的围剿事件其实前两年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从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密集罢了。商务部官员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主办的“WTO政策及最新进展通报会”上表示,中国已陷入“全方位贸易摩擦”时期。根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数据,今年1至8月,已有18个国家和地区向我国发起了65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高达近90亿美元,而去年全年中国涉案金额仅为62亿美元。
在与我国产生贸易摩擦的国家中,以美国、印度最为突出。美国今年以来除对中国发起“轮胎特保”案、油井管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等“两反两保”调查外,还将中国告上WTO,就矿产出口限制问题提起诉讼。而印度则密集设立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案件,今年对中国玩具等产品实施进口禁令,还出台了临时技术性贸易壁垒。
从轮胎到汽车,从电影到电毡,从美国到欧洲,最近一段时间,似乎不约而同地出现的许多具体个案,俨然是一场以中国为讨伐对象的商品贸易围剿行动。
分 析
中国制造在国外遭遇围剿现象的出现,当然不能排除某些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中国商品多而杂且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有关。
一是多,外国人在享受中国商品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走出去,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并以国内的政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优势,迅速抢占了国外相关的市场份额,用汹涌澎湃所向披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分。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轻工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两成,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50%以上。到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彩电、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出口也名列前茅。
在重化工领域,中国钢铁产量占到全球四成,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中国炼油产业居全球第二;化学工业产品有6万多种,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之首;有色金属行业中10种有色金属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是全球占主导地位的稀土资源生产和出口国······
有一年圣诞节,美国记者萨拉·班吉奥尔尼收到的39件礼物中,25件是中国制造。于是她开始尝试没有“中国制造”,她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中写道,“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萨拉·班吉奥尔尼的经历几乎代表了五大洲消费者的感受。
然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享受中国制造的同时,又产生了忧虑和恐惧。如印度就特别害怕中国电池、服装的涌入。一项调查显示,印度对中国的电池、衣服、玩具、电子产品等大量涌入感到害怕,以电池为例,中国制造的电池一节仅售2卢比,而印度国内产的电池要售7卢比,显然没有竞争力。最近,印度又担心中国的汽车和摩托车进入印度市场,对印度的汽车业造成伤害,所以加强海关检查。
二是杂,国外市场一出现混乱,当地当局便怪罪到中国制造头上。
以中国制造在俄国的遭遇为例。苏联解体后,来自中国民间的商人们开始做起了自发式的贸易。“去俄罗斯做生意一星期能挣一辆奔驰。”这类极富煽动性的说法曾在国内广泛传播。199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陈红和景岗山合唱的《好年头好兆头》里有句歌词:“北京的倒爷震东欧”。但无序、混乱的民间交易催生了大量的伪劣产品。“星期鞋”、“鸡毛服”不断被曝光,让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彻底沦落到了“地摊货”的地步,很多商店打出“本店没有中国货”的广告语。中国制造声誉一落千丈,在俄罗斯的中国人也感觉到了来自各方的不信任目光。最终导致俄地方当局以灰色清关为由对中国商品进行围剿。
发生在阿尔及尔中国商铺被打砸抢事件,起因固然是一起械斗事件,但深层次原因还是中国商品在当地的无序竞争。近年来,中国商人的大量涌入,为当地带来价廉物美、品种丰富商品的同时,经营中也出现了低价倾销、以次充好、盲目上量和破坏当地销售网络的行为和现象,对当地商户构成较大威胁。一旦因某些偶发因素产生冲突,便有可能引发平时积郁的宿怨,“新账老账一起算”,最终小故酿成大端。
三是缺乏自主品牌,这恐怕是遭围剿的主要原因。
2008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贸易出口大国。但是,由于没有品牌,虽然出口量很大,贸易效益并不是很高。目前,中国有170多类品种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却很少有世界水平的名牌,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当中,我国仅有六个,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
我国在全球产业转移机遇下成为工业品出产大国,但在产业链中只占有制造环节,设计和销售仍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获取的利润不足10%。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时候受制于人。我国加工贸易占到六成以上,更多是“世界加工厂”,距离真正“世界创造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在传统汽车领域,国内大的汽车工厂已经成了洋品牌的打工工厂,生产出的汽车产品也是万国牌,汽车行业出口的企业大概有1000多家,出口10辆车以下的有600多家,出口一辆车的有200多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出口无序竞争,打低价格战应该是在所难免的。
我国商人也在反思“中国制造”。在俄罗斯,“中国产品胜在价格低廉,因此占据的主要是俄罗斯的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份额较少。”此外,中国出口企业的另一个薄弱环节是海外营销。由于不少中国出口企业都是从为外商加工产品起家,缺乏独立的海外营销经验,导致部分中国产品在国外销售渠道单一,始终难以打入主流市场。
对 策
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屡遭围剿,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老是被动挨打不行。属于无理围剿,坚决不能让,要拿起国际游戏规则这把利刃,针锋相对进行斗争。金融危机使中国获得更大话语权,中国政府应借此影响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反映正当的利益诉求。此外,可审慎地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数据,今年1至6月,中国已主动发起包括“美国取向电工钢反补贴调查”等6项贸易救济调查。
破解中国制造遭围剿,主要功夫还应在自身。打铁还须自身硬,只要中国制造具有了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形成了自主品牌,大多数的围剿就会不战自溃。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和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各国间竞争的核心和载体,是企业保持和不断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具有世界级品牌的商品,不论哪个国家创造的,也不论该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其生命之树是常青的。
在前几年,主要是一些被称之为“愤青”的年轻人,一说美国对中国有什么不好,他们去砸麦当劳,去砸可口可乐,是很可笑的,因为麦当劳、可口可乐主要的资产都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投入,他们就是拥有这个品牌。他们就三件事:第一,品牌售给你用;第二,卖给你浓缩液;第三,收取许可费。厂房、设备、流动资金全是中国企业投入。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依靠资源消耗,进行外延式扩张的状态,或者两头在外,来料加工。环视经济格局,我们会发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三角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世界上一个巨大的加工带。上游美日欧依然如故,下游美欧仍然为主导,中国人处在低端的加工过程。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腾飞,离不开“制造”这个过程。昔日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起飞阶段靠的就是制造加工,而一旦形成优势,便很快作出战略转移。现在的亚洲四小龙,两个去了上游变成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两个去了下游,变成了中国本身商业金融服务商。
我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自主创新与品牌发展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两个引擎。这既是基于我国制造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的国情的考虑,也是借鉴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的选择。
上一主题:中国制造“遭围剿”现象分析及对策
下一主题: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