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民企发展期待“将相和”
[发布时间:2008-09-22 00:00:00 点击率:]

  □路有朋

  

  “职业经理人”这个词这几年可是热得不能再热了。特别是那些上规模或正准备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几乎家家都会聘请一些职业经理打理企业。国内一些知名民企,在职业经理人的打理下成长神速。企业腾飞了,那些职业经理们也因此而功成名就,身价惊人。像搜狐的张朝阳、TCL的吴士宏、婷美集团的赵强、格兰仕的俞尧昌等。

  以上提到的诸位商界翘楚都是在国内一流民企任职的。一流企业,因为管理基础相对优越得多,再加上有顶尖职业经理人的助力,“飞黄腾达”自在意料之中。而在温州这样拥有数万家大大小小民营企业的地级市,就目前来看,能比肩张朝阳、吴士宏的职业经理人似乎还没有出现,甚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也不一定能出现。原因何在?简而言之,温州还缺乏高级职业经理人成长和创业的成熟环境。前几年,温州两大喧嚣一时的“财团”刚成立之时在全国广发“英雄帖”,声称“50万年薪+奔驰车+提成”聘请高级CEO,结果精通多国语言的上市公司“高人”如期而至,不料却落得个上任百日或不足百日即落荒而逃的结局。

  究竟“塘小养不了大鱼”,还是外来“和尚”不服“水土”?其间奥秘何在?

  温州民企究竟谁“当家”

  民企究竟谁“当家”?这个问题问起来似乎有点“弱智”,那肯定是企业老板“说话算”啦!不错,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改革开放之初,号称“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得风气之先,或官员或农民或教师或企业职工,千军万马、争先恐后的跳进商海,做起各种小生意来。弹棉花,贩纽扣,做皮鞋,卖小电器,哪个赚钱做哪个,一夜之间全民皆“商”。当第一桶金赚到手后,温州商人已不满足那样的小打小闹了,办厂办实业赚大钱不约而同的成为数十万温州人的“共识”。于是数万家几个人、几十人、几百人的鞋厂、打火机厂、低压电器厂、眼镜厂、服装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城市、在乡镇、在村庄茁壮成长起来,从而成就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的美名。小商贩们一个华丽转身变成了小老板。小老板们往往是一人当“头”,全家上阵、亲友入伙,大哥当老板、二舅做营销经理、表叔担任车间主任,姨妈管后勤等等。在企业初创时期,“自己人”这种自发的创业热情、奉献精神,对企业的飞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温州没有哪一家民企不是这样历尽艰辛走过来的。

  然而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包括董事长,几乎是清一色的“土八路”,没几个真正懂得怎么管理大企业,更不要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打造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在一天天长大,规模和业绩都让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刮目相看了,有的还被政府戴上“功勋”、“龙头”的红帽子。然而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弊病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大叔大舅大姨们,仍然是过去“我的地盘听我的”那一套。对于自己的思想上的“先天不足”、管理上的“盲人摸象”缺乏理性认识(即使读了MBA、EMBA,也多半是食而不知其味,徒具形式)。高傲自大、固步自封、盲目排外,使得从人才市场或高校中聘来的高知管理,一方面受到老板的“礼遇”,一方面还要看着这帮“老佛爷”的脸色。一边忙着推行现代管理理念,一边忙着去想法“摆平”与“后宫”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老板们其实早看在眼里,这些当初一起打天下的亲友兄弟们,有不少人已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但又狠不下心将他们赶出企业,只好将其放在公司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位置上,如后勤、工会部门“挂”个闲职(当然有的还是重要位置)。

  其实企业的董事长绝大多数是“聪明绝顶”之人,这么多年摸爬滚打,个个都成“人精”了。他对企业的未来早就胸有成竹,单靠老一代不行,全部交给职业经理打理又不放心,两全之策就是来个“新老结合”、“土洋结合”。虽然那些与他一起创业的“老革命”们有的确实早该走了,但是最终还是留下来了。一来是他们多半是大股东,无法“一刀两断”;再者这些人留着也不是全吃“闲饭”,他们的存在,恰好能牵制住那些“职业经理人”们。有几双“眼睛”盯着,这帮“老外”绝不敢轻举妄动,大胆干有损企业利益的事,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生态平衡”。

  温州民企中的“明星”经理

  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温州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各地、各界精英趋之若鹜。这些精英当中不乏“识实务”的“俊杰”。他们以专业的管理技能,出色的适应能力,融入企业,进而成为老板阶层的“座上宾”。

  在乐清一家大型电器企业中,6个副总裁中有3个是外聘的。其中一个是从安徽某国有企业聘来的,一个是温州某政府部门前要员,还兼任党委书记。同样在乐清,另一家电器大佬的副总兼党委书记也是温州市某部原高官。而本地一家著名鞋企的总经理也是从温州某局拉过来的。据了解,温州民企副总级高层岗位最青睐这几类人:本地退居二线的官员,媒体从业者,国企干部,还有在本地或外地同业中历练多年的管理干部。谈到为什么喜欢请本地官员,某鞋企老板告诉笔者,主要是这些人本地生本地长,在本地工作几十年,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符合本地实际。他们熟知本地官场游戏规则,便于搞好政府攻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这些人久居领导岗位,有领导能力、懂领导艺术,有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彼此比较信任,可以有效避免聘请外地职业经理人出任要职的“风险”,不必担心他们把企业秘密外泄或半路“逃掉”。事实上温州老板此举还是非常有效的,这些本土官员型职业经理人,有很多已在任职的企业干了多年,工作效果老板们还是满意的,跳槽的几率比较小。

  一般来说,这些官员高管因为综合素质很高,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威望,在企业里又会逢场作戏、八面玲珑,常常深得老板喜欢,七姑八姨们往往碍于情面,也都不去“惹”这帮“大官人”。不过这些人的薪水可都不低,多半都在十几万到上百万之间。某鞋企那位“官员”CEO,据说年薪就在100-15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本土“打工皇帝”!

  而外聘的职业经理不管是名望,还是薪水,同这些本土高管相比恐怕要差得多,目前还没听说有谁“技压群芳”、“一览众山小”的。

  不过有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他们招聘人才的视野要广得多、远得多,如与施耐德合资的德力西电气,与意大利合资的夏梦意杰服饰,他们都有不少外籍高管。夏梦意杰公司的总经理就是意大利人雷里奥伽瓦扎。类似德力西和夏梦意杰这样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