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潘长海 从一穷二白到身家过亿
[发布时间:2008-11-04 00:00:00 点击率:]

  一个家境贫寒的农家小子,当家庭再也无法承担其实际低额的学费时,他不得已辍学,做起小生意贴补家用。当时,他立下一个志向:把家从农村搬到城市,哪怕是城郊也可以。19年后,就是这个仅仅想搬家的农家小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诚信的经营理念、超前的意识,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成为一个名气和实力共存、商德和人德并重的成功商人。他就是潘长海。

  他是著名品牌“金利来”在中国大陆皮具系列产品商标使用权人;他还是著名品牌“卡丹路”的收购人之一;他投资两个多亿兴建了株洲芦淞品牌服装市场——中国城服装市场;去年11月8日,他以当时该市国企拍卖最高价格8100万元,买下天津轮胎厂株洲有限公司,在原址兴建起株洲中南工业品大市场,并投资5000万元,在渌口工业园建立同等规模的轮胎厂,录用80%的前天津轮胎厂株洲有限公司的员工;目前他已正式向市政府递交了收购市起重机厂(天桥起重机厂)方案,欲在株洲打造集商贸、实体、营销网络一体的集团公司,酝酿着为株洲打造一家全新的上市公司……

  5月10日,华天大酒店5楼会议室掌声雷动,5名为株洲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被株洲市人民政府授予“株洲市荣誉市民”称号,7名友好人士被授予“友谊奖”。

  在颁奖现场,当一名年仅30多岁的男子从市长颜石生手中接过“友谊奖”奖牌和证书时,人群中在议论:“这个男人是谁?这样的荣誉可不是一般人能轻易获得的。”他就是株洲华中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长海,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男人,身上蕴涵着不可估量的巨大能量。

  “潘长海是众多到株洲投资的温州人中,实力最强的老板之一。”有人这样说。

  5月13日,在中国城服装市场,记者见到了潘长海,穿着一件大红色的T恤。“今年是本命年嘛!”他笑着说。他很健谈。很少见到一个商人,这么率真地传达信息,没有防备、没有矫饰,甚至可以告诉你,自己这一单可以赚多少钱。他在不经意中传输自己的生意理念、生活理念,谈论着从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出来的做人做事道理,整个采访氛围是那样热烈,又充满坦率真诚。

  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运筹帷幄、布控资本、商场点兵、决胜千里的成功商人?潘长海的财富故事,或许能给正在努力奋斗的人们带来一些启迪。  

  出发:吃苦受累,成功的原则  

  1969年,潘长海出生在温州永嘉县的一个小村子里,父母是农民,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有人称温州是“八山、一水一分地”,意指土地少,而农村又依赖土地生存。潘长海家的地也很少,家庭条件困难。因此,他读完初一、13岁那年就辍学了。从小懂事的他为了不增添家庭的负担,开始到外面学徒、帮工,一年的工资才300元。但这一年的打工生涯让他明白一个道理,没文化做什么都不行。

  15岁那年,他回到家请求父母再送他读书。父母坚持了两年后,实在是再也拿不出一分钱学费,他不得不再次辍学。

  “读不起书,就去做生意,扛起家庭的负担。”17岁的潘长海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做生意赚些钱,把家从农村搬到城市去,哪怕是城郊也不错。带着这个愿望,他踏上了经商之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需求比较大的小商品如尼龙袋、皮带、纽扣等,而永嘉县桥头镇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已经很活跃。于是,潘长海借来2000元学着做生意,他主要是在全国各地销售纽扣。因资金不够,他的纽扣无法进入城市的百货商店。他便用55公斤的体重背着30多公斤的纽扣,坐火车买站票、不吃5角钱的盒饭去啃2角钱的面包,前往新疆等边远地区,徒步翻过坎坷的山路,到供销社或挨家挨户的推销。能吃苦、能受累,这是很多成功人的一个必要原则。潘长海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磨练了自己的心境。4年过去后,他攒了4万多元。

  21岁那年,潘长海来到乌鲁木齐一家百货商店做皮鞋生意。这时候的他,比起背着大包走南闯北那些年,显然更有了生意人的模样。但是,那些磨练出来的勤劳、敬业、诚恳等诸多品质,却在良性经营中不断升华。  

  首战:第一桶金,超前意识+不一般的胆识及运作能力   

  从17岁到23岁,6年时间的磨练让潘长海迅速成熟起来。

  在乌鲁木齐经营的两年时间里,他认真仔细、勤勤恳恳,而且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他的努力不仅得到众商家的赏识和认可,自己的生意也是蒸蒸日上。

  “这个年轻人真的很努力,头脑好用,生意做得不错。”一天,上市公司友好集团的老总给予了他这样的评价,而且也给他带来一个好消息:百货商场里2000多平方米的鞋帽部让他来承包。潘长海心里激动得想喊出来,他知道这很可能是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他也不失冷静:承包多久时间?是全部自营还是让他人来经营?怎样才能让现在这个2000多平方米的商场实现升值……经过缜密的思考,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买断这个鞋帽部一段年限的经营权后,斥资把这2000多平方米装修一新,然后再把一个个精致门面的经营权卖给经营户。因为整个策划推广宣传过程十分仔细,所以门面卖得十分火爆。在操作这个项目上,他挖到了第一桶金,这是数百万的财富呀!

  一位经商的朋友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这种买卖门面经营权的做法很普遍,但在那个年代来说,这种意识是十分超前的,需要不一般胆识和运作能力。如果潘长海像其他人一样,承包后收取经营户的租金,这桶金肯定是挖不到的。然而,潘长海在前景一片光明之际却选择了离开。因为,他酷爱挑战。

  (吴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