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陈 玮
一、相关背景
太阳生科是集天然植物、功能性保健食品及生物制药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K可的推出是因为太阳生科看中天然植物饮料将成为今年饮料市场的大趋势,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功能饮料的人均消费量每年仅为0.5公斤,距离全世界人均7公斤的消费量尚有巨大空间。
二、市场战略
1.K可的品牌战略
K 可的品牌战略——高举高打的大品牌策略,力争3年内打造天然植物饮料第一品牌。5年内完成认知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打造。首年度实现产品、品牌的上市;并实现品牌认知度、知名度的打造。结合2008年奥运会开展大型宣传推广活动,让全球人都知道K可。2009年让 K 可品牌文化成为消费流行,让品牌充满活力,彰显K可品牌威力,成功打造 K可成为植物饮料第一品牌。
2. 市场细分与选择战略
目标消费人群选择那些工作团队、生活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特别是商务人士。商务人士多数是白领,工作辛苦,竞争激烈,正好是保健饮料的目标消费群体。K 可公司的某销售经理表示,选择这类人群是因为这类人对人际圈具有领导性的影响力,是周围人效仿和信赖的对象;他们的生活形态和消费习惯左右着周围人的喜好,培育这类人的消费喜好,将对产品进军全国大众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3. 市场定位战略
其最初的市场定位是健康饮料,后来改成“商务人士的保健饮料”,希望抢占商务人士心智中的保健饮料的第一品牌。后来,K可又给自己加了一个定位——原生态饮料和高端天然植物饮料。现在,广告中的所传播的定位信息是——“战胜疲劳,不做纸片人”——抗疲劳。
三、营销战术
1.价格
正因为K可饮料源自珍贵植物原料,拥有明显的保健功能和极高的附加值,因此在市场中K可饮料很自然地被定位于高端饮料,零售价为9.8元。但是给超市的供货指导价定在8.6元,好像利润率低了一点。
2. 产品
K可饮料的产品卖点为——饮料所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人参皂甙、多糖体等营养活性物质能够完全被人体吸收。
3.渠道
K可自2007年4月份铺市到6月份止,全国签约的城市有105个,已签约的经销商有100多个,终端铺货点数达到5000多个,K可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了各大卖场和商超的最佳陈列位置,并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餐饮、高档社区、健身中心、夜场等特通渠道。
4.推广
4.1 地面推广,摸索前进
产品上市前3个月推广主要以铺货为主,真正开始销售推广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但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华南、华中地区回款有了喜人的增加。
在K 可公司的内部营销会议上,来自河南的市场经理介绍了他们的市场推广经验。他提出:要在市场上迅速打开局面,需要对饮料市场有一个比全面的洞悉,为此在试饮活动中他们进行了多次的消费者问卷,掌握目标消费群的购买心理和习惯,然后集中优势资源在白领集中的商业区、高档写字楼、高档社区开展试饮活动,最大限度的让目标消费者能了解、接触到公司的K可饮料。
在卖场内,K可也大搞免费品尝活动,同时配置专业导购来为消费者讲解K可饮料的独到的内涵,让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直观体验来增强K可的产品印象和品牌形象。
4.2 空中广告,高举高打
K可事业部利用强势的广告媒体支持,进行360度整合传播,通过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全国性报纸等强势媒体广告宣传,迅速建立K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案例点评
1、市场定位,混乱多变
由于K可在定位上的反复改变,过多的概念和过复杂的介绍,使得顾客心智无法弄清楚这个品牌究竟代表什么,犯了定位复杂的大忌。K可到现在都没有明确自己的品类,这样会造成消费者对高价并不买账,不会有太多消费者形成持续购买,往往试过第一次后就没有重复购买欲了。
在K可的推广中,没有将定位所带来的利益点表述出,消费者不知道人参花蕾到底有何功效。按照公司的说法:K可能抗疲劳、防辐射、固本扶正,全元养生,常饮使人青春常驻,活力无限。这么多的功能消费者是记不住的。K可的利益点需要集中定位于一两点。红牛的利益点很集中——抗疲劳。这一点值得K可学习。
很多专家认为定位要精准,能直达消费者心智。理论上不错,但实际操作有困难,因为你真的无法在没有经过大规模调查的情况下,就能判断这么多备选定位方案哪个最好。与其反复改动,不如坚持集中于一点,也有成效。
2、匆忙定价,缺乏调查
K可给超市的供货指导价定在8.6元,零售指导价9.8元。好像利润率低了一点,因为一般超市要求饮料品类的销售利率在15%左右,而K可又属于高端饮料,这么低的利率很容易成为超市采购眼中的鸡肋。而且也不知道零售指导价9.8元是怎么定出来的,是主打哪个竞品的,有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和测试。
K可的这些产品在市场的价格是一样的,将枸杞这样一种大众化的产品和人参花蕾、西洋参、灵芝等等同,也卖9.8元,会无形中降低这些品种的档次和身份,让消费者对整个产品系列的定价产生怀疑,认为其价不符实。
3、定位高端,选择大众
K可的定位在高端,却在各类超市推广。大众在超市买饮料一般是以中低档为主,包装水、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这样一开始就浪费了很多市场费用。而且把大量广告费投在并不是目标消费群首选的电视和报纸这种大众媒体,也有点值得商榷。当然,笔者相信公司肯定也比较过不同媒体的收视人群,选的频道和版面肯定也是针对商务人士的,只是性价比可能比杂志和网络更划算些。
比如像人参花蕾的采摘周期为四年一次,60斤人参才能采摘到一两花蕾,不是随便一家企业就能生产出与K可相同的产品——这些有利信息是靠简单的广告手段传播不了的,是需要从软文,从公关的角度来传播,以此进入目标消费者的心智中去。
4、高举高打,盲目扩张
在广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K可进店数就从281家迅速增加到500家。在全国,终端铺货点数达到5000多个。在当时,企业的决策者一定为此而高兴。但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研究,高端饮料
上一主题:尚进:创业不能光凭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