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 何济海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业企业家,30年来为商业改革开放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各方面代表人物,专家学者,中国商业联合会会员单位负责人,聚集一堂,大家共同回顾30年来商业服务业的伟大成就,总结历史经验,展望未来科学发展的美好前景,是一件很大意义的好事。
30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历史决策之一,就是确定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总方针。以此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跨越式发展,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100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发展历程。
商业,既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也是30年前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最为严格,计划特征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也是新时期最早启动改革和实施对外开放的领域之一。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中国商业服务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流通规模,服务方式和商业业态,流通现代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还是对外开放程度,行业管理与法制建设、人才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上升到新水平,并且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改革开放的总体推进,为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商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加大。经济发展是商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随着GDP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加,直接反映商业规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为1559亿元,2007年达到89210亿元,增加了56.2倍,年均增长15%以上。体现社会居民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的人均消费品零售额,1978年为162元,2007年达到6752元,增加了41倍。改革开放前长期存在的商品供应短缺现象和商业部门长期实行的计划调拨,凭票供应,定量分配等工作方式得到根本改变。广大人民群众从商业发展与市场的繁荣中得到实惠,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商业与市场在引导工农业生产,调整经济结构,指导消费、扩大消费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商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由过去的末端上升到先导,全社会对商业的地位作用认识明显提高。
二、商业业态与经营方式发生极大变革,实现了质的创新。改革开放前,我国商业业态单一,经营方式传统。零售企业主要为单一百货店、副食店和粮店。各类服务业更是简单传统,门店规模甚小。城乡集贸市场也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商业建立了发达国家商业100多年发展所形成的各种零售业态。除大型百货商城、商品批发市场以外,以连锁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大卖场、尾货调剂中心、折扣店、特许加盟店以及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直销等无店铺销售方式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业竞呈的态势。产销结合、科工贸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相对接、品牌经营等先进营销方式在中国商业领域已经普遍实现。由分布在全国城乡的2000多万个商业网点、35万家商业企业、9万多家商品市场组成的商品流通网络,以及餐饮、住宿、各类居民生活服务业和各类新型服务业网点,既为全国商品货畅其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与消费环境。
三、商业服务企业改革多轮次推进与深化,活力增强形式多样。商业企业改革,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始终走在其他部门和行业企业改革的前面,起到了探路、示范和积累经验的作用。改革开放前,在公有制一统天下的背景下,国合商业的市场份额占98%以上。30年来,经过推行经营责任制,“三多一少”,实行“改、转、租、卖”,“两权分离”(所有权、经营权分离),股份制改造,“四放开”(经营、物价、用工、分配),新老剥离,国有民营,改组转制等多轮次改革,流通领域已由过去的国合商业一统天下转变为国有控股、股份制、民营、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竞争共赢的局面。企业活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商业企业集团和优异绩效的上市公司,初步具备了与外资商业竞争抗衡的能力。
四、商品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市场化,调控方式从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转变。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商品市场长期处于全面短缺的紧张状况,那时候的商业部设立18个业务司局,采用统购、派购,计划调拨,凭票凭本,定量供应,国家定价的方式安排市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各类商品资源极大丰富,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市场为基础确定价格,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调控方式逐步形成。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法规,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预警、信息监控、商品储备、紧急调运、风险基金以及必要的价格干预等手段,形成中央和地方两级市场调控体系,确保了国内市场的基本稳定,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和社会的稳定。尤其是近几年在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和节日市场调控等方面经受了考验。
五、商业管理手段、经营技术不断进步,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提升。改革开放30年来,商品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电子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商业领域,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商业一改过去传统落后,以手工作业为主,科技水平低下的状态,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集中使用高新技术手段,科技含量较高的部门之一。全国商业行业建立了一大批科研院所、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商业科技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电子计算机、自动扶梯、中央空调、冷链设备、电子防盗系统、商品防伪、保鲜以及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等先进设施和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中国商业企业。中国消费者在实现购物便捷、实惠的同时也得到了舒适休闲和游乐等享受。
六、商业对外开放从零起步不断扩大,发展迅速。商品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利用外资的历程,从1991年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与日本八佰伴合资开始试点,经过几个阶段的试点和实践,现已进入后WTO时代。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仅2007年外资投资中国商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与其他生活服务业)新增企业754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4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国新增外资企业总数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9%和5.9%。2007年进入中国零售业100强的外资商业企业为17家,占零售100强销售额的22.9%。目前,外资零售商业成为中国商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市场份额,业态创新,技术升级,促进竞争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施放越来越大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同时使得中国商业面临着新的竞争与挑战。
七、商业企业家和商业职工队伍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发展壮大逐步成熟。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造就了一大批勇于开拓,善于学习,敢抓机遇,创新争优的商业企业家队伍,包括今天在座的功勋企业家和卓越企业家,他们是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是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是引领商业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和有功之臣,历史将铭记他们为商业改革开放作出的卓越贡献。30年来,商业规模和商业企业数量快速扩张增长,吸收了大量城镇就业人口和下岗职工,接受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大缓解了这30年间持续出现的全国性“就业难”问题。改革开放前,全国商业服务业职工人数约为1300万人,2007年底全国商业服务业职工总数达到6700万人,增长速度大大超出同时期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和就业人员增长幅度。如今商业服务业职工队伍中,已经聚集了大批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
八、商业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行业协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前,政府管理商业的方式主要是管企业,管企业的购销调存业务,管企业的人事、财会、定价、劳资、基本建设等事务。改革开放后,政府管理商业的方式主要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培育和完善市场,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来进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规范经济运行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30年来,随着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不断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商业企业为主,包括相关企业、单位共同自愿组成,依法登记的中国商业联合会以及各类专业协会应运而生。行业协会依照章程运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反映行业诉求,开展行业自律、服务会员,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成就显著,经验丰富,教益和启示十分深刻。
1、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生产企业生产什么,商业必须卖什么的被动局面,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流通围绕市场转的格局,真正实现由生产主导型商业转变为流通主导型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2、坚持商业体制、企业运行机制与流通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则。商业作为竞争性领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合商业一统天下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类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互利共赢,充分体现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新时期中国商业的大发展,实现了市场与流通的极大繁荣与活跃。
3、坚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商业的主要内容。商业体系与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具有现代化流通水平,同时具有多层次性;建立全国统一,同时具有地域特色;建立充分竞争,同时各市场要素有序流通,和谐发展;建立对外开放,同时便于政府调控和监管的市场体系,是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努力与探索才能实现的目标。
4、坚持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并充分发挥作用。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充当政府与企业的桥梁,而且在社会经济事务中发挥着政府与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让商业联合会、各专业协会和商业行业其他民间组织在促进改革,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也是商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30年的伟大成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辉前景,激励和要求我们将商业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展望新时期新世纪,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商业服务业承担着历史重任,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商业而做出不懈努力,要力争商业工作在以下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平抑通货膨胀,保障市场平稳运行的工作。市场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抑制通货膨胀一直是商业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引导,完善产销衔接和区域调剂、调运机制,提高调控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发挥国内国际市场对接和调节功能。
二是在着力扩大内需尤其是促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方面有所作为。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消费,创造和实现新的消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要重点在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和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服务业方面取得突破,扩大和提高农村市场和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与水平,从而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是在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方面有新的举措。我国商业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小,组织化程度偏低,与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商业集团相比,在竞争中仍处在弱势地位。要在规范外资商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着重培育提高中国商业企业集团的应对与竞争能力,发挥优势,形成品牌,加强自主创新,并为走出去奠定基础。要加快建立中小型商业企业促进体系。
四是加大商业行业管理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的力度,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创新商业业态。行业协会要在推进流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商业信用、商业仲裁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同时倡导和推动开展商业领域节能降耗、商品质量、食品安全与开展循环商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商业加快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商业行业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30年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任务,明确重点?哟罅Χ取⒅铝ν平?????厣桃蹈母锟?殴ぷ鞯男戮置妫??崛∪?娼ㄉ栊】瞪缁岬男率だ?鞒鲂碌墓毕住?/P>
上一主题:振奋精神 坚定信心 解放思想 大胆改革
下一主题:中国商业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