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何元英:打造中国的“御膳房”
[发布时间:2009-02-13 00:00:00 点击率:]

  吴轶凡             

  事实上,不用等危机过去,何元英已经开始了扩张之路,这让很多旁人感到不解。“你得分两面来看金融危机,一方面,生意确实比以前难做了,另一方面,你的扩张成本也降低了呀,所以这是个机会。”

  这个婉约女子谈及梦想的时候总是两眼放光:“我们的目标很简单,10年之后,我们在全国有10家精品店——注意,是精品,牌子绝对不能做烂——我们就满足了。大和多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只想把品质做好,任何时候,品质都是第一位的。”  

  餐饮的背后是文化  

  皇觅楼的第一家店开在西湖边,紧挨着三台山路的浴鹄湾。文献记载,元代著名文学家张雨居于此,名曰“黄篾楼”。公元1765年,55岁的乾隆帝二下江南,游玩至西湖,在如今的虎跑路突遇大雨,乾隆只好四处避雨,来到“黄篾楼”,“皇觅楼”也因此而得名。

  餐饮的背后是文化,皇觅楼一开始就坚持的理念。这在“皇觅楼”的经营里贯穿始终,无论是装修、菜式还是服务,你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比如,长春皇觅楼门前立着的几个拴马桩和大厅里的石质龙纹浮雕,都是从河南淘来的老货。而店里的装修则融合了皇家风格和江南园林,既有金碧辉煌的屋顶和回廊,也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再比如,店里每上一道菜,服务员都会为你细致地讲解菜肴背后的故事。

  “皇觅楼”北上长春的故事,也就是从一次“说菜”开始的。何元英回忆道,当年长春高新区一位负责人去杭州皇觅楼吃饭,首先被店里的装修风格所吸引,席间,服务员每上一道菜就要将菜品的出处娓娓道来。独特的“说菜服务”让这位东北客人听得饶有兴趣,没多久他就让人来联系,希望皇觅楼能把店开到长春去。他还特意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介绍了高新区的情况,分析了利弊,言辞非常诚恳实在,“就冲这一点,我们觉得长春这地方,行!”

  于是,不顾旁人的劝阻,何元英愣是在长春高新区扎下了根,打起了“皇觅楼”金字招牌。

  “当时这里还非常荒凉,为了吸引我们来,当地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条件,比如头一年的房租全免,另外再借给我700万搞装修。”“他们对我惟一的要求,就是店要开得够档次,能把周围一片带起来。而我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要把店开好,要对得起人家的信任,杭州人在外面做生意的不算很多,我得给杭州人争气啊。”

  “偷拳头”就像无间道  

  就这样,当地人认了何元英,更认了“皇觅楼”的牌子,酒店生意也越做越火。

  “但做餐饮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何元英说,杭州皇觅楼开张伊始,让广东一家饭店承包了厨房,结果菜肴不适合杭州人的口味,几个月内就亏了60万元。皇觅楼赶紧重新请了厨师,在工艺上进行改良,派人到北京、上海、广东学习人家的招牌菜。“北京的厉家菜你知道吧?有一阵儿我们就常去吃,吃完了就琢磨,它那些传统的宫廷菜有什么地方是我们要借鉴的,有什么地方是我们要改良的。”何元英说,一些外地的知名菜,店里的厨师都是打“飞的”过去学。“当时北京有家店,我们吃着好,想学,但人家不教你啊。怎么办?花了两万块钱,让我们的人‘打’进去,一点点学,真和‘无间道’一样。还有一次在菲律宾吃着了一道好菜,马上让厨师长‘飞’过去,然后把对方老板约出来,怎么办?买呗!”

  就这样,通过几年的积淀,皇觅楼有了像“土豆炖鲍鱼”、“外婆神仙鸡”、“酒酿蒸鲥鱼”这样一批口味独特、出品精致的美味佳肴。“做餐饮其实比的是创意,你得想在别人前头,推陈出新。”  

  外来和尚培养“铁杆粉丝”  

  皇觅楼在长春真正立了足,并成为了当地的餐饮领军企业。一家外来餐饮企业就这样用短短两年多时间,取得了许多本土餐饮企业奋斗多年都望尘莫及的成功。“没有什么秘诀,我们所做的就是,同样的价格,跟别人比菜肴;同样的菜肴,跟别人比环境;同样的环境,跟别人比服务。”何元英说,都说“外来和尚好念经”,但也得看这个和尚会不会念经。

  何元英以江南人特有的细致和体贴,与员工们一起,为皇觅楼在当地培养了一批“铁杆粉丝”。每隔一段时间,客人们就会收到皇觅楼的“礼包”,里面是类似蜂蜜蛋酥、冬腌菜等平时只有在皇觅楼才能吃到的特色凉菜。很多客人开玩笑说,过一阵子不来这里吃饭,就觉得“欠”了皇觅楼的。

  面对逐渐蔓延的金融危机,“皇觅楼”也有自己的应对办法。一方面厉行节约,另一方面,则积极地开拓新市场。“今年以来,我的菜价多少还是降了一些的,倒不是为了薄利多销,而是为了把客人留住,把人气留住。熬过了,就等着大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