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经济刺激 让中国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快
[发布时间:2009-04-26 00:00:00 点击率:]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下,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4月1日,商务部研究院、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召开“金融危机下如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座谈会,并发布研究报告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可以通过进一步放开对于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来刺激服务业的新发展,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服务业外资投资整体不足

  董超介绍,国际资本流动重点转向服务业已成为当前的趋势,而从总体上来看,跨国公司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跨国公司尤其通过服务外包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

  实际上,从中国吸收外资情况来看,服务业已成为下一个中国吸收外资的主要增长点。

  但“中国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产业。”董超说,尽管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逐渐增加,但中国的服务业整体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仅仅为40%左右,与巴西、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比重水平相比亦存在很大差距。

  据介绍,中国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06年是41.1%,2007年是41%左右,比值偏低, 而印度服务业占比50%以上,巴西占比60%以上,发达国家日、美、法、德、英则都在70%左右。

  董超认为,中国在吸收外资服务业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投资壁垒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服务业开放模式偏低。由此,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较为偏低。据介绍,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总体吸收外资的比重低于30%,而国际平均水平一般是高于60%。同时,服务业吸收外资的内部结构也不合理。

  2005年数据显示,目前,房地产吸收外资占服务业吸收外资总体比重达到36.33%,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达到25.11%。而相对于一些生产型服务业或者比较高端的服务业,比如信息传输、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则比重非常低。

  对于中国服务业外资“扎堆”在金融和房地产业,而其他领域均偏低的现象,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用“不健康”来评价。他分析说,这里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服务业垄断程度过高、开放度不够,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标准不仅对外资甚至对内资、对民资都不足;另一方面服务业的政策环境也需要加强。

  商务部研究院用马奎斯指数分析对外商投资对服务业的影响测算显示,外商投资对中国服务业的影响还没有达到规模效应。由于中国的服务业整体上利用外资的数量还比较少,对中国服务业技术水平的推进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在董超看来,进一步开放中国服务业有利于提升中国服务业竞争力,改善中国的产业结构,尤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像教育、医疗这些重要的问题都是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通过开放服务业,提升中国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和拉动内需刺激消费。

  董超认为,中国现在人均GDP已经迈进3000美金的水平,中国已经进入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开放服务业是战胜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而且起到的作用会很明显。”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建议,当前中国服务业要打破垄断,扩大市场准入,给予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必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加快服务业的转型,加大人力资源培养力度。

  “服务型经济”转型来袭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制造业正面临大范围的冲击。对此,专家给出的良方是加快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

  董超认为,制造企业要积极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的趋势,这样有利于中国服务业和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并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下制造业不得不直面利润危机,产品同质化严重阻碍制造业升级,环境和能源危机也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障碍,就业压力更是制造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将迫使中国制造业认真考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甘绮翠直言,中国制造业已经面临“服务型经济”的转型压力。

  在甘绮翠看来,转型可以通过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脱离产品的增值服务和服务导向的解决方案三种模式逐步完成。实际上,IBM正是这种转型的成功先行者。

  统计显示,目前服务业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60%,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对此,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也表示,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然阶段。“中国制造业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现在已经具备的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到了可以向服务业转型的阶段了。”

  目前面临的国际金融危机事实上也促进了这个转型过程的加快。她认为,在中国现阶段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需要借助外资的力量,过去外资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无疑也需要借力外资。

  不过,宋群也强调,并不是所有的服务业都需要利用外资。宋群说,“现在的开放和30年前的开放已经处于不同的阶段,是新一轮、高水平的开放,是主动型的开放,我们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产业升级的需要确定在什么领域开放、怎么开放。”其认为,服务业对外开放,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化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也认为,在多达百余个服务业领域中,房地产、商业服务和租赁业两个行业吸收外资占服务业吸收外资总体比重已达到60%以上,但其他绝大多数领域确实还比较低。但对于如何扩大开放,需要更为扎实的研究。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说,服务业引资缺乏“抓手”是当前服务业发展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裴长洪介绍,其实服务业的利润是高于制造业的,但在制造领域可以有开发区等多种优惠形式促进引资,服务业引资却缺乏优惠政策。他认为,下一步发展服务业,要实现更大程度的扩大对外开放,需要在体制环境、政策环境的改革上下功夫。“应该认真研究为何中国企业宁愿大而全也不愿将服务性内容剥离或外包的原因,要从税制、成本收益比等多方面加以研究。”

  负责此项课题研究的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董超博士指出,扩大开放合作,实现服务业的新发展,对中国拉动内需,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且重要意义。 (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