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山东蓬莱全力打造葡萄酒名城
[发布时间:2008-05-06 00:00:00 点击率:]

2008年3月29日,山东蓬莱第50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取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QS”证,占烟台市已取证葡萄酒生产企业的51.5%。无怪乎许多人发出这样的赞叹:“蓬莱空气里都弥漫着葡萄的香味和葡萄酒的芬芳。”
 

  为了葡萄酒名城建设,规范从葡萄原材料到成品葡萄酒的生产加工秩序,蓬莱质监人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标准化——点活酸葡萄变甜的“死穴”

  前些年,蓬莱种植的葡萄间距普遍在33厘米左右,每0.06公顷葡萄产量虽高达1500公斤,但因葡萄酸度大,不符合酿酒质量标准,龙头企业没办法“接纳”,农民只能“成筐成筐地贱卖葡萄”,整个产业也因此受到致命打击。了解这一情况后,蓬莱质监局反复深入调查研究,试着用“标准化”生产模式化解酸葡萄的死穴,将葡萄株间距调整在1米左右,结果产量降下来了,但因透气和采光良好,养分汲取得更加充分,葡萄着色和糖度均符合酿酒标准,品质骤增,身价倍增,每0.067公顷种植收入较之前足足翻了4番。蓬莱质监局编制的《葡萄栽培技术规程》由此荣膺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尝到标准化种植的“甜头”,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蓬莱质监局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项目承建企业,培训果农近3万人次,在葡萄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着力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全新理念,探索实践了“车间式基地”和“紧密型订单”两种运作模式,实行统一供应苗木、化肥和农药,统一宣贯标准,统一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工作流程,被国家标准委专家誉为“蓬莱模式”。蓬莱也因此被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

  蓬莱质监局宋胜达局长说,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和农业标准化知识的推广,是质量工作服务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的确,也正是由于蓬莱质监局这种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从而实现了从品种选择、苗木培育、栽培模式、施肥浇水、农药采用、采摘时间、产量控制等全过程的严格标准控制,为打造一流葡萄酒“孕育”了优质原料。

  专项整治——剖除葡萄酒不规范的“诟病”

  夜色正浓,蓬莱质监局的执法人员突然接到紧急集合通知,在所有参加行动人员的通讯工具集中上缴保管后,一辆辆执法车鱼贯而出,伴着冬日昏黄的街灯驶向只有现场行动总指挥才知晓的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作为质监部门针对葡萄酒质量展开的专项整治系列行动序曲,这样的紧急行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在历时四个月之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蓬莱质监局针对全市有固定场地葡萄酒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不断创新区域监管方式,实施巡查、执法和服务三措并举的专项“解剖”行动,使蓬莱产区葡萄酒质量国家、省监督抽查合格率均保持在95%以上。“解剖”行动方式在国家质检总局调度会上赢得李长江局长充分肯定。

  为消除监管盲区,保持高频次巡查,蓬莱质监局专门抽调2名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核员与监管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按照葡萄酒审查细则要求,创新《葡萄酒及果酒监督检查工作指南》,自主研发《蓬莱葡萄酒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针对辖区所有葡萄酒企业的厂容厂貌、环境卫生、生产设施、检验仪器配备、原材料进货验收、食品添加剂使用、委托加工备案、出厂检验把关、质量记录、产品标识标注等各个环节逐个进行“查体”,对存在隐患企业实施“复查”。

  根据“查体”和“复查”结果,蓬莱质监局主动借助外力,全面整合内力,强化监管合力,邀请国家葡萄酒质检中心专家来蓬,针对中小型葡萄酒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检测设备建设能力不足、化验人员能力欠缺、无证上岗、出厂检验记录不齐等“检验短板”,抽调局内2名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员,围绕提高生产检验的“可追溯性”,对企业化验室的检验能力、检验水平和各类检验记录进行专项检查,指导帮助企业加强化验室建设,提升检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