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朱敏:从黑暗的日子到一夜成名
[发布时间:2008-06-13 00:00:00 点击率:]

最黑暗的日子

  

  1977年,朱敏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84年,他又幸运地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那一年,他36岁,依然对未来没什么明确规划。他只觉得美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国家,“我听说许多人去了那里,开个餐馆都能挣大钱,我就想如果我能去美国,肯定也能干出一番事业。”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此后他将走一条多么跌宕起伏的道路。回过头去看,朱敏说,“我人生中最传奇的经历和最黑暗的日子都发生在美国。”

  1986年,一个做ERP产品的公司遇到了技术问题,找了许多人都没能解决。他们打听到有个叫朱敏的中国人在斯坦福大学念书,还在帮IBM公司写程序,于是特地跑到斯坦福找他。那时的朱敏虽然给IBM写过几个程序赚外快,但他对ERP一无所知,“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数据库,我想肯定就是个什么仓库,堆着许多数据资料,我居然还提出要看看那个仓库。”朱敏说,“现在想想对方竟然还肯信任我,简直是匪夷所思。”

  为了不辜负那个公司的期望,朱敏硬着头皮说,“要不先把这个项目的工作手册借来看看。”对方答应了,问他:“你要借哪一本?”“全部!”朱敏的回答让那个公司的工程师惊得瞪大了眼睛,他指着公司资料室那一整架的书说,“你是第一个要求全部都看的人。”

  朱敏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情景,那是圣诞节前夕,他一个人载着一堆书开车回家。整个圣诞节,他和念计算机的儿子朱磊泡在了这堆书里。经过一番钻研,他终于解决了那个技术问题,并被那家公司奉为技术权威。也是在那个时候,朱敏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未来的路在哪里,“做一个软件公司并把它卖出去。”

  1990年,朱敏创办了Future Labs软件公司,这也是全球最早开始做多点式资料协同处理软件的企业之一。很快,英特尔公司决定开发类似产品,并宣布投入1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刚创业的朱敏觉得问题很大,但他决定硬着头皮走下去。第一笔100万美元的投资用完后,他再也没找到其他的投资者。

  接下来的几年里,朱敏的日子很难熬,公司的资金出现严重问题。最困难的时候,他靠自己接私活来给员工发工资。“有时候,我跟员工说出去谈生意,其实是去帮别人写程序,换张支票回来发工资。”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放弃,“我是认准一条道走到底的人。”直到1996年,Future Labs以1200万美元卖给Quarterdeck,朱敏的苦日子才算暂时熬到了头。

  

  “一夜成名”

  

  卖掉Future Labs,朱敏还是闲不下来,再次创业的念头总是挥之不去。一年后,他找到印度人苏布拉·埃亚,专注视频产品的网迅诞生,专门提供网络会议软件服务及支持。

  网迅的前期走过了一段和FutureLabs相似的路。这次,他碰到的对手是比尔·盖茨,微软推出了功能相同的免费软件“NetMeeting”。那时候朱敏去找投资,当对方问起“你们在这个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是谁”,回答是“微软”时,对方的眼睛瞬时睁大。“同样的产品微软多少钱?”“免费。”每次,谈话都到此结束。

  高科技公司发展初期最需要的就是钱。有几次,埃亚熬不下去,就跑到很远的地方喝酒,回来借着酒劲跟朱敏说,“Min,我们算了吧。”每次朱敏都默不作声,“再等等。”他心里一直这么告诉自己。结果,这次很幸运,他们等来了90年代末硅谷投资热,大量的VC涌入硅谷。有了资金,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得多。2000年,网迅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做网讯是实力和运气各占一半,如果不是时机成熟,网迅可能会成为第二个Future Labs。”多年后,回顾网讯的发展,朱敏由衷地感慨自己的幸运。

  业界传言,思科收购网迅,朱敏从中获利超过1亿美元,他本人几乎是“一夜成名”。但朱敏却表示,“成名太快不是好事,前面没有积累,突然被人抬得很高,心里难免惶恐。就像现在,网迅被思科收购后,人们开始关注我,如果在中国不做出点成绩,人家肯定说‘原来他在美国那么牛,其实不过如此嘛’。那怎么行呢!”他坦陈,虽然已经60,但不在中国做出一些成绩他是不会退休的。

  现在,朱敏手头已经有几个前景不错的公司,他希望一年能推一个公司上市。关于未来,朱敏的回答有些不置可否,“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此前,他给母校浙江大学捐了1000万人民币,成立了一个创新学院。接下来,他还计划在斯坦福大学捐建一座中国研究中心。“我们的定位是找人做项目,而不是找一个好项目去投资。我的目标是要培养一些企业家,培养创业的企业家。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我擅于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掘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