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自主创新 双良迈向数字化
[发布时间:2008-07-15 00:00:00 点击率:]

 科技创新

  26年来,共两万多台双良空调机组服务于国内以及全球10多个国家的客户,由于科技含金量高,仅节电一项,每年可节约1000万千瓦时的电力,相当于少建10个百万千瓦时的火电厂,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这也意味着减少了2600万吨二氧化碳、8.5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等于再建了12万公顷的森林。双良研发的空冷器,其耗水量仅为传统水冷却系统的1/4,目前公司拥有空冷器订单额超过7亿元。

  正如《双良之歌》中唱道:“我们诞生在阡陌的田野,却铸就了现代工业的脊梁”。双良在创业之初,仅依靠上海一家研究所的图纸,在苦苦摸索中进行中央空调的制造,积累了一套 “土办法”,但双良人敏锐地意识到:“土法上马”最终必将被淘汰,于是在1990年,公司第一次申报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冷却系统”国家专利,成为该领域第一个非国有企业申报的专利。10多年来,双良人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整个集团形成了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随着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双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加强。相对于过去的“双良制造”,今天的双良人可以更自豪地说:“这是双良创造!”

  双良拥有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个博士后工作站,这是让所有双良人备感骄傲的创新“发动机”。多年来,双良充分利用雄厚的研发优势,参与制定了溴化锂制冷机、智能化锅炉、立体停车设备等产品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双良也成为多个行业的领军企业,以至于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双良定的商品价格,就是市场公认的价格;双良调价,其他企业也跟着调价。

  在环保节能领域,不得不提双良研制的空冷器,这一发明成功地用“空气”代替“水”进行工业冷却,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水冷却系统,打破了该项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的局面。空冷器在为双良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为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或环保要求高的工业客户提供了最好的选择。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空冷器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和保护了水资源,同时也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的双良,已经走上了一条科技创新的“黄金大道”。双良人清楚:只有创新,才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公司老总缪双大提出了“建设有生命力的双良”的口号,无疑是对“科技创新”在双良集团最形象的诠释。

  双良集团目前已设立了3个国家标准委员会秘书处,编制了6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已申报国家火炬计划13项,累计申报各项专利256项,其中,56项为国家发明专利;双良的产品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20只,省高新技术产品20个,省自主创新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奖5个。

  多元化

  1997年,双良年销售收入首超10亿元,溴化锂中央空调一枝独秀。2003年,双良空调对双良集团的贡献度为31%。2007年,空调销售突破30亿元,占整个双良集团的32%,和2002年基本持平。

  发家产品溴化锂中央空调销售额持续攀升,贡献度却上升有限,折射了双良集团的裂变发展之路。

  1985年,双良从承接空调安装工程转入空调生产领域,并且高起点选择了以溴化锂中央空调主机及末端为产品。此后的17年里,尽管逐步投资了智能环保锅炉、立体停车设备以及江阴国际大酒店等,但空调仍然是双良最大的产值贡献者。双良的二次创业始于2002年,从这一年起先后投资了特种纤维氨纶、BOPP塑料包装、包覆纱、苯乙烯石化、金属制品等产业及自备电厂,开发了大型电站空冷、石化空冷、整装式水管锅炉、多晶硅配套装备等,形成了目前九大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事实上,双良提出的多元化战略起初并不被看好。很多人认为,双良的溴化锂中央空调已经处于国内领先位置,只要稳扎稳打肯定能盈利,没有必要再冒二次创业的风险;而且双良首先要上的是氨纶项目,当时市场上氨纶的价格已经接近顶端,很可能即将跌入低谷。但集团董事长缪双大却有不同的看法:虽然空调产销两旺,但单一的产业结构与日益上升的原材料成本使企业盈利能力迅速下降,抗风险能力大大减弱。氨纶丝是高端纺织原料,应用前景广阔,只要挺进国内行业前3强,就不怕没市场。

  从2002年开始,双良接连上了5期氨纶项目,在价格回落期间全面改造工艺、升级产品,并请来韩国籍总经理负责生产管理,重塑品牌形象。2006年,氨纶市场进入又一个周期,可以与国外品牌一决高下的“友利”氨纶丝一炮打响,2007年实现利润3.5亿元。据统计,目前双良的氨纶产量在国内居于第4位,但经过今年第6期扩能,至明年上半年规模可达到全国第二。

  每次涉足新的产业,双良决策层都会经过深刻思考、慎重选择,甚至是激烈争执。在这样的过程中,“多元化发展、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逐渐成型。缪双大也提出了“三不上”的标准,那就是做不到全国行业前3位的产业不上;投资少于1亿元的项目不上;人员不到位的项目不上。

  如今,双良不仅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冷机诞生之地,也成为了国内重要的氨纶丝和包覆纱生产基地、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央空调机械制造产业基地、国际先进的包装材料及苯乙烯苯胺化工材料生产基地。九大产业盈利互补,为双良的发展注入了更加健康、强大的生命力。

  人才高地

  双良集团5800名员工中,大专以上人才近2000人,其中除30%左右来自江阴以外,绝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任职于管理或技术岗位,还包括瑞士、韩国、美国等国家的40多名外籍员工。同时,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两大研发平台,双良集聚了20多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并有4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了企业发展的智力引擎。

  美籍博士马兆丰是双良集团投资部一个多月前刚刚引进的总经理。他1995年从美国宾州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毕业后一直在跨国集团工作,其中在波音公司工作长达12年。马博士的夫人是江阴人,10多年来他对江阴较为熟悉,与缪双大等企业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进入21世纪后,江阴的产业结构日趋多样化,并且正在努力改变以往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发展格局。特别是近几年来,江阴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快,甚至有很多国际化机构已经在这里落户,这些都是江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