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2万伊春人对俄口岸圆梦二次创业
[发布时间:2008-07-30 00:00:00 点击率:]

  □ 经纬 王鹏 张平

  前些年,一批黑龙江伊春人,为“不与家乡父老争饭吃”,分别去了绥芬河、同江和满洲里。

  这些年,这批伊春人,凭娴熟技艺,在对俄口岸加工俄罗斯木材。

  近两年,这批伊春人,已把事业做大,让二次创业的梦想成真。

  恰似当年“走西口”

  据史料载,明末清初的山西人,因贫困,为生存,先往北走,后往西走,进入内蒙古。那时的内蒙古,地广人稀。山西人便在那里做起农活、打起短工,春去冬回。历史上把这次劳动力大转移,称之为“走西口”。

  山西人“走西口”,不仅对内蒙古的开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也对完成山西人的资本积累以及晋商的形成,推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些年,随伊春木材产量逐年调减,原料紧缺,市内多数木材加工企业,陷入“吃不饱”境地,一大批具有木材加工技术的职工下岗。为寻找用武之地,这批技术工人走出大山,先向南走,后向西走,一直走到满洲里、同江、绥芬河,利用俄罗斯的过境木材,干起加工业。

  如今,在满洲里的木材加工经济合作区,到处都有伊春的加工企业,随处可见伊春人的身影。

  来到满洲里的伊春人,如鱼得水,因为这里有通道、资源、场地——航空连接国内各大中城市,铁路、公路直通俄蒙;当地不仅其他资源丰富,每年仅从俄罗斯过境的优质木材,就达1000万立方米;75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落户满洲里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安置人员1.8万,其中,伊春的企业有15户。

  这些走出大山的伊春人,在异地创业中实现再就业,且事业有成,恰似当年的“走西口”。

  开辟一片新天地

  牛金成,伊春市南岔林业局水解厂工人。来满洲里后,他筹资搞起木材加工。经多年苦心经营,如今,他的企业已安置就业者300余人,其中80%以上是家乡人。眼下,他又准备投资2500万元,生产刨花板和中密度板。

  高春,是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人武部的一名助理,2005年,他在满洲里买了13万平方米的土地,安装60道锯,专门加工樟子松,年加工量达15万立方米。

  现在高春的企业越做越大,并与伊春的黑大分校联合办学,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眼下,第一批培养的人才已经进入企业工作。目前,高春企业的年产值已达2.6亿元,安置人员3000人。事业成功的高春,不忘资助家乡1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并为家乡修水泥路800延长米。这次四川地震,他又向灾区捐款20万元。

  张志成和他的妻子,是伊春市友好林业局职工,2005年,他们来到满洲里打工,现在,两口子月收入4000多元,张志成说:“过去在家的时候,活不好找,吃饭都成问题。如今除给孩子的生活费外,每月都能存下一笔钱,等回去后,我家也买个楼房住!”

  就业致富成现实

  伊春人在异地创业中获得成功的现象,给伊春市委、市政府带来启发: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下岗林业技术工人,不仅符合伊春“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的发展战略,同时,也能为本市林业下岗职工,谋得一条再就业、奔小康之路。于是,伊春决定,将绥芬河、同江、满洲里,作为三个劳务输出的主战场,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劳务协作,多方引导下岗职工去那里创业,并对他们进行异地就业培训。

  目前,在绥芬河、同江、满洲里三个劳务输出地,伊春已输出2万多人,由伊春人开办的木材加工企业达到128家。

  2万人,相当于伊春一个中小林业局的全部人口,相当于两个中等林业局的在册职工,128家加工企业年加工木材6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目前伊春木材年产量的5倍。同本市林业职工比,这些外出人员的工资普遍较高。

  伊春摆下“三个战场”,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小康和保持社会稳定等一些问题,大量外出创业者成功后,又把资金、信息带回伊春,促进了伊春经济的快速发展。

  日前,伊春市责成一名市委常委前往满洲里等对俄口岸,看望那里的创业者,并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当年,山西人“走西口”,是为生存;如今,伊春人去口岸,是为创业。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伊春创业者,定能像当年“走西口”的山西人一样,创造出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