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农行“三农”业务盈利难题破解
[发布时间:2008-08-01 00:00:00 点击率:]

  □任 芳  刘 琳  岳瑞芳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云近日表示,通过试点,农行“三农”业务实现盈利的难题基本破解,启动股改的必要条件具备。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三农”将发展为农行支柱业务之一,农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将稳居领先地位。

  涉农贷款大幅增加 盈利预期良好

  张云在农行服务“三农”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前6个月,农行新增涉农贷款881亿元,占全行贷款增量的40%,扭转了多年来涉农贷款徘徊不前的局面。8家金融服务“三农”试点分行新投放贷款不良率仅为0.27%。在涉农贷款利率上浮空间相对较大的情况下,盈利预期良好。

  他指出,试点分行在创新担保方式、风险控制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成效显著。

  缺乏担保是发放涉农贷款的最大难题。试点分行在探索新型担保方式方面各显神通:茶树、黑熊、林权证、标准厂房、股权、“公司+农户”、专业担保公司、多户联保等新型抵押物和担保方式基本使试点银行实现了“可贷尽贷”。其中,在我国最早实施林权改革的福建三明市,农行三明分行发放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余额已达2.4亿元。

  风险控制方面,试点分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实行客户经理“三包一挂”(包放、包管、包收、绩效挂钩)制度,解决了业务人员尽职履责问题。最早探索这一制度的甘肃安定支行2005年来累计发放个人贷款4568笔、5.46亿元,不良率仅为0.35%。湖南邵阳分行首创的“五老”诚信评议小组,将涉农贷款风险控制在起点,同时有利于推进农村整体诚信环境建设。

  运作成本高是涉农业务的核心问题。福建泉州分行通过推广可转账电话等电子手段,引入“自助可循环贷款”理念,实现了低成本、广覆盖和高收益。去年泉州分行“三农”业务利润占比80%,人均创利32万元,明显高于当地银行业平均水平。

  组建事业部 保障“三农”发展

  张云介绍,为了在组织机构、资源配置、信贷政策、考核激励等方面确保“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农行拟组建“三农”金融事业部,已在11家二级分行启动试点,相关改革方案将在试点结束后公布并在全行推广实施。

  事业部制是欧美银行的主流管理模式,其利润和投资中心是以产品条线设立的事业部,而非传统总分行式的地域分支机构。事业部制扁平化、垂直化的管理大幅提升了银行经营效率。工行、建行、民生银行都曾尝试过事业部制改革。业内专家认为,如果农行能够实行事业部制改革,将是金融业一大创举。

  农行有关人士介绍,“三农”金融事业部只是引入了事业部制“独立核算”的理念,在涉农业务和城市业务之间划清界限,并非西方银行完全意义上的事业部。在“三农”的弱质性尚难迅速改善的现况下,只有组建事业部,对“三农”业务实施有别于城市业务的资源配置、考核制度、激励措施和信贷政策,才可能留住人才并发展业务。

  张云说,浙江、山东等地的实践表明,将县域及以下业务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单独核算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只要能够统一成本核算标准、厘清“三农”业务边界,确定合理的内部资金计价,这一制度有助于农行涉农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投资金融机构 扩大市场覆盖面

  张云表示,由农行控股的两家村镇银行即将在内蒙古和湖北开业。农行将“态度积极、扎实有序”地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组建一批农村金融租赁公司、农村保险公司、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等金融业态,力争在3年内培育近10万个中小企业客户,对农户的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

  同时,农行将加强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公司等机构的合作。目前,大量“惠农卡”业务已可以由农信社和邮储银行代理。

  有关专家表示,通过控股村镇银行,农行可以实现“以小博大”的目标,以相对较少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占据较大范围的农村市场。不过,开办金融租赁公司和农村保险公司需等到农行股改完成之后,因为农行现有财务数据不能满足开办以上机构的要求。

  张云介绍,农行是唯一拥有农业信贷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的国有商业银行,目前51%的机构、44%的人员、60%的客户、38%的存款和29%的贷款分布在县及县以下。今后3年,农行县域网点将稳定在1.1万个,同时打造小额信贷综合服务网点6000个,投放自助设备1.5万台,探索出“三农”业务发展的有效模式,使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他同时指出,总体上看,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民属于低收入群体,决定了“三农”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这一领域需要财政、货币、监管政策等方面给予外部激励,也需要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农村保险和专业担保机构的作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