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云药突围与崛起
[发布时间:2008-10-10 00:00:00 点击率:]

  □本报记者 何沙洲

  编者按:一面是资源优势与发展机遇,一面是市场激流与突破困境。面对省政府打造300亿云药产业的计划,云药企业将何去何从?云药产业将如何突围与崛起?致力于药企经营,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及云药产业升级视为企业重要责任的海归终身教授、滇虹药业董事长、总经理郭振宇博士,长期针对云药发展战略与整合方案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分析。特此,本报将郭振宇博士有关精彩观点整理辑录,以期交流、碰撞,启智、争鸣,共襄云药未来。

  云药现状 尴尬与叹息

  2003年,云南省委下发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提出:“要充分发挥云南的资源,全国的名医、名方、各方的资本、全球的先进技术,国内、国际的认证。聚天下之力,做云南之大事,像当年打造云烟产业一样,打造天然药物产业,把云药产业建成继烟草产业之后的又一大产业”的云药发展目标。

  现状是:至2007年为止,云药占云南GDP的1.6%,省委要求云南制药行业2007年达到100个亿,2012年达到300个亿。实际上,2007年云药达到50多亿元,仅完成了任务的50%。截至2007年底,云南的制药工业企业166户,有16户未生产,剩下的150户完成总产值77亿元,销售收入62亿元,增长约8%;利润6.9亿元,增长18%;2003年是30多亿元,现在增长到60多亿元,增长120%。

  云南150家生产企业里,前30家占51亿元,占80%以上,其余120家药厂全加起来不过11亿元。前30家挣了8亿元利润,换句话说,后面120家实际销售回款11亿元,亏损1.1亿元,这就是云药的现状。如果按行业通常要求,制药企业年销售收入以1亿元作为生存保障线的话,云南制药行业除几家龙头企业在稳步发展外,其余大多数医药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进行GMP改造时大量借贷必须偿还的巨大压力,不少企业已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境,风雨飘摇,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

  当然,从流通来看云药成绩还不错。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药品批发企业468户,零售企业9753户,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完成经营额125.3亿元,增长 16.2%;整个云南医药商业2007年实现利润1.5亿元,增长35.6%,商业的表现显然强过工业。概括说,云药产业发展可谓优、劣势参半,机遇与挑战并存。

  云药产业SWOT分析

  优势:目前,云南省拥有中药材资源6559种,占全国药材种类的51%,其中植物药材6157种,动物药372种,矿物药30种。另外,丰富多彩的民族药是云药文化体系中的一大特色。据初步统计,云南藏药100种,佤族药200种,哈尼族药100种,德昂族药105种,基诺族药319种。中药材的种植,截止2007年底,全省种植物药材达145种,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年产量2200多万公斤,昭通天麻、文山三七、红河灯盏花等道地药材品质优良,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灯盏花产量也占95%。截至“十五”末,我们共申请医药发明专利536件,中药发明专利472件,化学药专利64件。在全省100多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中,20%以医药研发为主,具备了研发优势。另外,全省有3家药企在全国行业排名前百强。再加上省政府给予的高度重视,我们应信心十足。

  劣势:尽管从纵向比较,云药成绩还算突出,但横向一比,差距甚远。2007年山东省是904亿、江苏633亿、浙江573亿、贵州110 亿,云南整体仅有70多亿。目前,云药产业处于“一小、二多、三低”状况。一小:企业规模小;二多:生产企业数量多,药品品规重复多;三低: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发能力低,管理及市场开拓能力低。同时,各企业间呈“一盘散沙”状,大家无交流,各人只种自留地,没有大云药发展全局观,数次以资本为纽带的整合基本不成功,这也成为阻碍云药发展的“绊脚石”。

  机遇:医药产业将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进的新农合、社区医疗、基本药物定点生产、新医改将会使中国药品市场高速增长。全球回归天然的理念使植物药及传统药物的市场份额大增。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将中国医药的创新及发展定位于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及植物药,云南正是生物及植物药源头,可谓尽占地利,且云南区位优势及云药对东盟的品牌优势为云药走向东盟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已有3.6亿出口额。

  挑战:机遇面前需清醒认识到,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云药发展缓慢,不前进就得等死;跨国列强及省外群雄在全国攻城掠地,云药仍处于劣势地位;从前面分析数据看,云药企业中90%面临死亡的严峻挑战。所以,云药产业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云药企业会死在明天晚上,永远看不到后天升起的太阳。

  贵药崛起 借鉴与反思

  2000年前后,云南的医药产业做得比贵州好,但近几年贵州后来居上,并进入全国的中上水平。云、贵两省的条件有些相似,所以贵州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比较、借鉴。

  贵州在医药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1、积极向国家争取各种政策,抓住了地标升国标的契机,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拿到了很多苗药批准号;2、积极推进引导企业资产重组、兼并、联合、实行股份制改造,走民营化的道路。努力的结果是现在整个贵州除一家国有企业等待破产外,其余全部重组为民营股份制企业;3、贵州利用贵州中药民族医药资源优势,鼓励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并初具规模;4、加大新药开发。贵州积极鼓励企业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优化产品结构;5、促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企业的结合。鼓励省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携带新技术新产品与贵州联合申报新药,近几年来共获得国家局批准成功开发上市的新药53个。

  上述5点举措,使贵州苗药在全国民族药里创造了六个第一:申报品种数量全国第一、申报品种评审通过率全国第一、品种剂型的数量全国第一、民族药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数量全国第一、民族药销售量全国第一、获得民族药知识产权证书的数量全国第一。

  显然,贵州超过我们不是没有道理的,这6个第一真实反映了贵州医药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而且关键是实施到位了。

  云药突围 战略与整合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云药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市场的开拓,不是产能的扩张;云药深层症结是产业结构问题;云药突围的重点在于以品牌为中心的市场突围,先做大再做强,吨位决定地位;云药做强做大的战略实施核心,在于以资本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