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躲过“三聚氰胺”
[发布时间:2008-10-14 00:00:00 点击率:]

 

  

  □ 易福进                        

  

  奶殇!从奶粉到液态奶,再到现在的牛奶豆浆,因三聚氰胺滋生的“毒奶”多米诺骨牌似地肆虐。

  但并不是所有国内乳企都有问题。质监部门消息称,厦门的自产鲜奶可以放心喝,与伊利、蒙牛都有过合作的长富乳品经国家检测也全部合格。

  记者调查发现,厦门乳企与北方经营模式的差别,恰恰少掉了被指称为“毒奶门”事件幕后黑手那一环节——奶站。 

  

  24小时受监视下的乳企

  

  奶牛们在争议中成了“明星”。“这些牛羊,现在见到陌生人,已习惯 ‘不慌不忙’了。”在北辰山风景区旁的“台农农场”,一饲养员对记者笑言。

  让该饲养员觉得不习惯的还有,不仅公务车辆时进时出,身着便装的质监员更是24小时守候在厂区门口。这一变化,都只因为这个厦门最大的生态农场内圈养着牛羊,且是厦门最主要的鲜奶供应地之一。

  早在9月21日,“毒奶”潮开始在全国大规模蔓延时,厦门质监局已对厦门的早龙、心鲜、源田和台农4家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对原料和成品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厦门自产的鲜奶可以放心饮用!”

  李银丽是台农(厦门)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她坦言,这样的表态,对于经营者来说,是场及时雨。

  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由长富、台农、早龙、心鲜、源田等品牌竞争下的厦门鲜奶供应,一般维持在25000瓶至30000瓶,旺季销量可达五六万瓶。

  李银丽透露,“台农”目前在全省的供应量约为13000瓶,其中厦门市场为3000-4000瓶。

  “现在一旦奶源进厂,驻厂质监人员就会抽走样品,然后送去检测。”李银丽透露,现在监管部门对奶源把控非常严格,只有检查合格了,才被允许生产出厂直接送到客户家中。

  

  一个乳企的奶源样本

  

  包括三鹿、蒙牛、伊利,到目前为止种种迹象显示,这些所谓的“毒奶”问题都出现在到厂前的牛奶中,即奶源。在奶源的供应链上,相比于北方 “公司+基地+奶站+奶农”的快速扩张模式,厦门的鲜奶供应商集中在本地,坚持的是“公司+基地”的短平快模式,散户已渐渐退出市场,更无所谓奶站。

  1995年,台商吴三旗将鲜奶概念大规模引入厦门,这位“台农”董事长断言,“厦门乳企这次能够突围,关键在于奶源的把控”。

  事实上,在台农几个零散的圈养场内,“台农”自身养的奶牛也就几十头,另几十头是一年后才能产奶的小奶牛,观光用意要大于产奶。

  “不瞒你说,我们的多数奶源来源于福州的一基地,还有一小部分来自本地的散户。”吴三旗娓娓道来。从1995年来厦创业后,“台农”自身饲养的牛羊也就500头(只);1999年,由于工作人员饲养积极性不高,常造成一些奶牛无故死亡,影响鲜奶供应,后吴三旗决定免费向村民提供乳牛乳羊,无偿教给他们养殖技术和管理技巧,保价向村民收购牛奶、羊奶。

  吴三旗告诉记者,这些散户之后成了他的重要财源之一,也让他吃了不少亏:由于一些散户为降低饲养成本,常舍不得喂养精料(由草、饲料等加工而成)、玉米梗、地瓜叶、豆皮等,导致产出的鲜奶蛋白质含量不高,而且浓度低;一些散户在向其供奶时,往里面掺了盐巴、淀粉。由于奶源供应一直比较充足,吴三旗称,类似事件发生后,公司就决定停止向这些散户收奶。

  西溪村大尖小组的颜先生是目前“台农”为数不多的散户之一,他告诉记者,由于每次到农场交奶时,都必须经过相关程序检查,然后才能结账,要作弊很难,“一头奶牛10000多元,最多一天就可以产奶近百斤,带来近百元收入;我每天和它们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儿子一起还多”。

  颜先生称,村里渐渐开发,加上政府相关限养举措陆续出台,和他一样的奶牛散养户已渐渐退出,现在为“台农”供奶的散户已不到10户。 

  在上述背景下,由于同安、集美等地的陆续“限养”,集中在这两区域的奶企,纷纷加大了在奶牛基地上的投入。

  以台农为例,现在台农厦门市场上的数千瓶鲜奶的奶源,除少数自身圈养、散户提供外,多数来自其设在福州的一有上千头奶牛的基地;另一乳业大户 “心鲜乳业”,也早已在漳州长泰设立养殖基地。

  而这些乳企,奶源供应链并不复杂,基本都是采用“公司+牧场”的模式。

  细化到台农,就是 “公司+基地+牧场”。吴三旗介绍,其基地有一套管理体系,包括对饲料、环境和用药都有严格要求。每个牧场,都有专业人员检测,并对每头牛建档,如果发现某头牛有问题,会进行隔离;同时,为保证奶源,其将上千头牛分组,由具体兽医负责,施行责任到人。“最重要的是,基地由我们参与投资建设,双方都‘知根知底’。”吴三旗提到,出资控股奶源基地,目的就是把控奶源。

  巧合的是,就在媒体披露三鹿奶粉事件前,吴三旗和李银丽等“台农”高层专门去北方考察鲜奶供应模式。

  “一味强调建自己的基地或牧场,不仅成本巨大,也限制了企业扩张。”吴三旗坦言,为此,他们专门到东北几大牛奶产区考察,想借鉴这些乳企经营模式,以便下一步扩张。

  在哈尔滨,吴三旗等人亲眼目睹,一望无际的农作物旁,在一桶桶满满的鲜奶旁,奶农焦急地等着运奶车的到来,然后快速地将一桶桶鲜奶倒入奶车。而这些牛奶都将送到北方的一些大牌乳企那里,奶源十分抢手。

  公开报道显示,这种典型的北方养牛模式,可追溯到三鹿集团率先做出的改革。三鹿集团总经理田文华上任后第一板斧:砍掉自己郊区牧场,让“奶牛下乡,牛奶进城”。即奶牛卖给农民,农民再把牛奶卖给三鹿。农民没有钱买牛,三鹿就把牛“送”给农民,让农民喂牛后用牛奶来还债;或者,农民可分期付款。

  这种模式取得了空前成效,各地乳企纷纷到三鹿取经,奶牛从此进入中国百姓家。直至如今,中国1600万头奶牛的80%为散养,这种模式之后也带动了北方乳企迅猛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奶源争夺:之前,大家基本偏安一隅,奶源属于买方市场,乳企对奶站送来的奶若检查不合格,可以当场倒掉。之后,各大乳企纷纷在全国抢夺市场,大家抢着要奶。奶源从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

  “在这种背景下,奶的质量直线下降就很好理解了。”吴三旗回忆,当时自己就和身边的李银丽商量,企业要想做大就得靠类似奶站向散户大量地收奶,但这种 “公司+基地+奶站+奶农”粗放经营模式,终有一天会出事。

  让吴三旗没想到,“这一天”不但被其不幸言中,还来得这么快、这么猛。

  南北鲜奶供应链最大差别就在“奶站”这一环。目前,越来越多证据支持,一些不法“奶站”就是乳业“三聚氰胺”事件的幕后黑手。

  

  厦门乳企欲乘机扩张

  

  南北养牛模式的不同,让诸多厦门乳企躲过一劫。

  对于已将触角伸向省外的“台农”,吴三旗坦言,“台农”想进一步扩张,但“到底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既可解决奶源地建设、又能使企业低成本异地扩张的方案,是个难题”。

  曾在台农、心鲜乳业等乳企任管理工作的周先生向记者分析,北方模式无疑可使企业快速进行全国扩张,但奶源管控是个难题。

  有专家根据西方的牛奶供应模式,提出建议,在散户养殖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的背景下,一个可行的改良模式是“公司+奶农”,即奶农以奶牛入股乳企,乳企接管奶站。

  该专家同时认为,此次“毒奶”事件虽然对乳制品企业造成巨大打击,但对于厦门乳企而言,也是一个占领市场的难得商机。

  记者了解到,不仅台农已准备在漳州设立新的养殖基地;心鲜乳业也于近期将下落到2000瓶的供应规模提升到3000瓶;而长富牛奶更是高调宣传自己的乳品全部不含三聚氰胺,加快营销,拟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