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李春友:领军中国古建业
[发布时间:2008-11-21 00:00:00 点击率:]

  □王文正 李小龙  

  30年来,李春友和他的古今建设集团承建了无数的古建工程。然而,令李春友和他的团队最为骄傲的,依然要数矗立在杭州夕照山上的雷峰塔——在世人的流连和惊叹面前,古今建设集团以此一举夺得了中国仿古建筑的五项“冠军”,达到了目前中国古建筑界所能达到的高度。

  出于对古建文化的热忱,古今建设集团正在与浙江省文物局合作,发起成立浙江省古建筑保护基金会。

  2008年9月25日,古今建设集团董事长李春友带着厚厚的一叠设计图纸,从杭州飞往云南的历史文化名城曲靖市。

  原来,曲靖市为了发展旅游业,要斥资3000多万元,在被徐霞客称为“秀拔为此中之冠”的寥廓山上,建设一座曲靖的标志性建筑——寥廓塔。

  遍发英雄帖招标设计方案后, 他们终于找到了雷峰新塔的承建者——古今建设集团及其董事长李春友。 

  这次李春友去曲靖,正是要将寥廓塔的设计方案交予对方“定夺”。看着机窗外掠过的浮云,想着心事的李春友猛然意识到:6年前的今天,正是他所承建的雷峰新塔重新屹立的日子!这难道仅仅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吗?  

  千载古塔 绽放新姿   

  谁也说不清,“雷峰塔”三个字所承载的,究竟是一座建筑,还是一种文化。如果它仅仅是一座建筑,那么,作为文化巨人的鲁迅完全不必为它的倒掉而一论再论;如果说它仅仅是一种文化,为什么70多年来那么多人一直盼望着再睹它的风姿与芳容?

  2001年,李春友和他的古今建设集团,接手的就是这样一座承载着建筑与文化的双重意义的雷峰塔。雷峰塔的重建,既要体现当代的建筑科技、美术工艺水平,又要让吴越文化和西湖民俗风情在雷峰新塔的文化陈设中表现出来。从施工上说,雷峰新塔是在原遗址上采用钢结构重建塔楼,一边施工,一边要保护文物,新塔的内部结构是用钢筋混泥土搭成,外观则是铜材料制成,而塔顶则是用黄金做成,其工艺之复杂,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李春友和他的工程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让人们如期待中的那样,再次看到了雷峰塔的传奇与风光。

  雷峰新塔采用的是宋、元时期八面五层结构,建在呈八角形的钢架塔基上,塔基的一、二层仍然是年代久远的古老遗址。塔身是仿唐宋的阁楼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香。在世人的流连和惊叹面前,李春友和他的古今建设集团一举夺得了中国仿古建筑的五项“冠军”,达到了目前中国古建筑界所能达到的高度:第一,创造了中国古塔遗址原址保护的全国第一,是遗址文物与塔结合一体的风景名胜建筑;第二,采用现代钢结构支撑全国第一;第三,采用钢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是历史文化与21世纪现代工艺的结合体;第四,塔类建筑中塔内使用空间最大;第五,塔内建筑中文化内涵最丰富,塔中所藏的文物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难怪,曲靖市政府领导在看过雷峰塔后,当即决定不再进行招投标,直接将寥廓塔的设计和建设交给李春友和他的古今建设集团。

  1949年5月,李春友出生于石雕之乡温岭的一个雕刻世家,其祖上世代为石雕匠,对建筑、石刻、堪舆等都有研究,且代代相传,至李春友,已经承袭了祖传五代上百年的家族雕刻技艺。16岁那年,李春友高中辍学,就拿起了铁锤和凿子,和父辈们一起真正开始了石雕生涯。

  不过,与祖辈不同的是,上过高中的李春友认为,虽然父辈们的雕刻功夫娴熟,但思路不宽,创新意识很弱,满足于小打小闹。“要想改变这一局面,让石雕艺术走出家门,只有依靠知识。”

  19岁那年,李春友路过杭州,在一家书店看到了他非常想要的两本书——《制图与识图》、《营造法式》,他咬咬牙买了下来。车费不够了,只够买到离家还有20多公里的路桥,他饿了三顿饭硬是挺着步行回到家。

  有了理论知识的李春友,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石匠”,他大大拓展了建筑文化的范围,将石刻艺术扩大到古建筑行业的方方面面。如今浙江古今园林建筑研究院、中国古今建设集团的前身——温岭县古建园林研究室、温岭县雕刻营建厂,就是李春友在1979年创办的。

  20世纪70年代,国内“建筑三材”(水泥、钢筋、木材)十分紧缺。为了代替“三材”,20岁出头的李春友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把自己锁在家中的一间屋子里,对各类石材进行抗拉、抗弯、抗压的研究和实验,记录着各种石材在各种温度下的不同变化,最终成功研制出“全系石结构建筑”系列。比如其中的全系石结构凉亭,就是综合运用力学、数学、物理、工艺、美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利用石料的强抗压优势,采用榫的结构、拼的方法及杠杆原理,将石结构建筑中的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点得出的“传力”理论,填补了国际石雕、石建筑史上的一项空白。数年之后,李春友在研究和实验中得出的这些数据,得到了国家建设部的高度重视。建设部在派专家前往温岭进行调研之后,将其作为石结构建筑的技术标准进行推广。  

  心系文化 魂牵历史  

  “深化古建技艺为核心,保护民族文化为使命。”李春友告诉记者,这是古今建设集团的宗旨。 

  在李春友看来,自己的企业做得再大,始终都不会偏离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将古建技艺进行传承和深化,在已掌握的古建技艺的基础上,加入时代的、个人的、创新的、实践的元素,将中国的这项国粹发扬光大。而古建筑事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出于保护民族建筑文化的使命感,许多年来,李春友和他的古今建设集团在文物保护和设计方面,拯救了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的文物作品。欧盟投资的永昌堡、杭州清河坊街、杭州惠民路旧宅、临安于潜祁祥塔、临安钱王陵园、路桥十里长街、杭州拱宸桥、宁波蒋氏宗祠、宁波槐树路、奉化溪口魏杞墓、泰宁县古城墙、天水寒峰塔……李春友那忙碌的身影,为传承和发展古典建筑艺术,保护和拯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做着不懈的努力。

  出于对古建文化的热忱,凭借丰富的古建经验以及坚实的经济基础,李春友如今开始着手筹建古建博物馆和浙江省古建筑保护基金会。

  李春友说,时至今日,许多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和古建文化正在无声地消亡,“古建博物馆”将以古建园林为表现形式,以古建文化展示、保护、科研为核心,集休闲旅游于一体,展示历代古建筑风格,在博物馆中,园林小品、绿化与古建相得益彰,充分展示我国古建文化的经典与博大。

  此外,古今建设集团正在与浙江省文物局合作,准备出资1000万元,发起成立浙江省古建筑保护基金会。“古建筑的特性决定了古建保护、研究、展示等需要现代科技和专业人才的投入,这些都需要有专门的资金做后盾。”李春友解释发起这一基金会的初衷时说,基金会的目的在于,通过集聚社会各方资源,筹措古建筑保护基金,以多种形式促进古建筑保护工作,提高公众对古建筑事业的认识,并加强与海外古建筑文化保护的交流与合作,以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百年树人 不断学习 

  2005年,杭州将重点整治古运河杭州段的消息传出后,浙江古今园林建筑研究院向杭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寄去了一个方案。在这一纸建议中,古今研究院认为,从隋朝到现在,大运河历经1400多年,但河上最古老的拱宸桥却只有374年历史。因此,“桥远远不能体现运河的历史,只有码头才行。”在依水而兴的年代,码头历来是从事商业、贸易、买卖的繁华区,古代武林门的繁华也多少得益于码头。因此,古今研究院建议,每个历史时期的码头都能体现那个朝代的文化特征,运河是中国的运河,完全可以把中国各地能代表某个时代的标志性码头都搜集起来,再把它们集中到杭州运河段,这样一来,五代至今的9个历史时期文化都浓缩到了杭州运河两岸,千年运河风貌可以直入眼帘……这一建议受到了运河开发指挥部的认可,并授命研究院展开各朝代码头建筑形态、民间工艺等典故风情的资料收集。

  这自然是一项繁难的工作,但是,浙江古今园林建筑研究院却有着充分的底气——因为它汇聚了当今中国古建行业众多的优秀人才。李春友于30年前创建的这个研究院,如今已经是一家集古典建筑、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于一体的科研设计单位,拥有古建园林设计资质及文物修复设计双重资质。研究院内不仅拥有一大批高级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更是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长期指导设计工作,并参与重要工程的设计——在雷峰塔遗址保护工程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史学会理事郭黛姮教授就参与了其中的设计。

  这样一个古建人才汇聚的研究院,也就成为了行业人才的“孵化器”。李春友说,随着人们对文物的修复与保护以及旅游资源的日益重视,古建行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古建人才的缺乏却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全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古建人才,每年仅有几十人,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为此,李春友自觉实践起了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着眼于两点:一是培养具有团队精神的创造性企业人才,二是培养具有古建文化内涵和专业技艺的古建行业人才。这两点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李春友告诉记者说,在古今建设集团,进入企业的员工,都要先到施工现场进行锻炼,短则数月,长则一两年。横向的交流,纵向的传授,一件件精品工程的完成过程,新工艺、新技术、新科技的研发过程,也就成为了一个行业人才的培育过程。

  “人生就应像长跑,永远不能停留。”喜欢以长跑锻炼身体、锤炼意志的李春友,在为行业、企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习。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2005年,李春友还以56岁的年龄跨入了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此后,他还获得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

  “中国的古建艺术有悠久的历史,这是国粹,不能失传。古今建设集团要将中国的古建艺术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我们的团队,包括我自己,就要不断地学习。”李春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