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王本强
传统银行为什么没有跟着倒
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一家接一家倒下,传统银行虽遇到很大困难,受到的影响却相对较小,并没有跟着倒,如花旗、富国、美国银行等。因为传统银行业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性的监管制度,根据监管当局的披露要求,每季度、每半年、每年按时进行,它有一个拨备制度,有风险就会及时处理。
比如中国的银行业,在1998年之前,风险资产黑洞达到26%~30%,按照巴塞尔协议是不能超过8%,高于8%理论上就破产了,但是我们的银行都没有破产,为什么?银行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它有一个拆东墙、补西墙,墙墙不倒的市场化的机制,然后再有政府的强制的不良资产剥离的机制。
富国银行(主要在美国的西海岸做业务)、花旗、美国银行在这次危机中的损失也很大,但是因为它们内控做得好,避免了倒闭的危险。美国银行入股中国建行,大赚了一笔,大约1300亿元人民币。应该说中国救了它。在次级债危机中它也有不小的损失,但只是出售建行的股票收入就使它轻松地堵上了亏损窟窿还绰绰有余。
“举债”消费 成心“之过”
在美国,几乎是家家举债、全民举债、全国举债“消费”。
流传至今的笑话在今天看来颇有些意思:美国老太临终时安详地说,我总算把按揭房贷还完了,中国老妇则欣慰于自己终于攒够了买新房的最后一文钱,而后撒手西归。
美国人到底借了多少外债?
按照比较可靠的数据,截至2008年8月底,美国的外债总额大约为1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头上摊了5万美元的债务。而且美国的外债大约每15个月就要增加1万亿美元左右。照此速度计算,再过6年,即到2014年,美国的外债即超过20亿美元,已远远超出美国全年的GDP总值。
有银行家计算,相当于全世界储蓄额度的72%被“山姆大叔”占用了。
美国人借债“潇洒”的能力确是非他国、他人所能比肩。但美国人并非天生就会借钱玩潇洒。
1910年,全美国的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总额只有5亿美元。他们敢于并擅于今天花明天的钱,完全托了时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主任E.R.A. Seligman的福,1927年他出版了两卷研究著作《分期付款销售的经济学》,在他看来,“消费也是生产”。
他说,表面看,好像个人消费是把钱享受掉了,好像没有产出什么东西,但实际上,人的消费开支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如果个人住房舒适、开的车好、穿得潇洒,那么他工作得会更卖力、更勤奋,能做成的生意、能创造的价值也会多。亦即,个人消费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经济的基本面存在问题,靠借债活着,老百姓向银行借债,美国向世界各国借债,拿了钱拼命消费,再加上华尔街利用衍生产品玩得实在过度。美联储一副主席说,这次次债危机最主要的根源就是贪婪。
你看,美国其实就是这样一位世界公民:财政赤字占GDP80%,累计个人负债高达13.8万亿美元,是其国民收入的118%。美国的人口占世界比例不到5%,但资源的消耗量却超过了25%。
一方面,美国储蓄不足、消费过剩,引起巨大规模的经常收支赤字化。
另一方面,资金流入过剩,转化为资本的能力过剩,导致金融机构本身的自有资本虚拟和不足,但资产规模却膨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尔街的投行高手才把一个个烂苹果似的次贷,用复杂而精美的模型包装,一次次地向世界进行再销售,制造一个个泡沫,贪婪地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终于因贪心无度而产生巨大的灾难。
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不仅使本国及发达国家等世界重要经济体的金融、证券等市场遭到重创,也让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我国因为多年来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大约积累下了18000亿左右的贸易顺差,由于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花这笔钱,国家养着的那些所谓“银行家”们只得先后购买了美国大约9500亿左右的各种债券。
据可靠资料报料,中金公司所购买的三四百亿的美国一家公司的债券,是铁定亏得差不多没剩什么东西了,其他的在此次的“危机”背景下也好不到哪里去,中国拿自己舍不得用的钱为美国买单,是铁定改变不了的现实。其余所持有的美国各类金融债券类资产,也客观存在着要为美国金融危机买单的严重危险。以后,如果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再出问题,中国的损失将会极为严重。中国也由此演绎成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损失分担者”。
当然,因为中国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业仍主宰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绝对份额,2008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57.7万亿元人民币,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主战场,而且也成为政府重点保护对象。
但对中国出口等实体经济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从去年开始,沿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很多出口型企业已陆续倒闭了不少。据海关统计,在中国的出口增加值总额中,非G3国家的新兴市场大约占62%,欧盟贡献占23%左右,日本为6%,而美国大约为9%-10%。在今年前8个月对美国的出口增速为10%,整个出口的增加值大约占中国GDP的18%。
但我们也可以于心坦然地知道,中国出口的大多是些科技含量很低级的纺织品等生活必需品,而买进的则是些原油、矿石等原材料,因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次危机,其对中国经济存在着有利的一面。
危机后,原油、钢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滑,就十分有利于资源短缺性国家的进口。而对生活必需品而言,美国人不会因为危机连饭也不吃了、衣也不穿了,该买的还得买,该吃的还得吃,只是不要再闹出什么牛奶里有三聚氰胺的事。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各种主要生产要素的物价指数必然因之下滑,由此也会带来整个消费经济的负增长和消费者对未来可期待经济与幸福指数预期的严重焦虑与下降,并必然地引发各个方面首先肯定是房地产消费市场和生活用品市场的严重观望与交易萎缩,倒闭企业将扩大,失业人数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将明显增加,在城市务工的部分农村居民将回流家乡种田。
至于股市,损失掉的虚拟财富已经损失掉了,大可不必耿耿于怀和失措惊慌,你得想清楚,即使危机不来,本来也存在着对泡沫的挤压,哪有几十上百倍市盈率长期存在的道理。
相对于中国消费者的信心,确实有不少的打击,但那是很正常的,谁让现在的世界经济要一体化呢,何况互连网把信息也一体化了。而对于一贯坚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中国而言,在一党执政50多年后碰上了这世界百年一遇的危机,不正是逮着了学会怎样治理国家、管理经济、因应危机的经验与教训了么。
更何况,中国的经济其实并非像联想电脑那样有自己的“防火墙”,稍有不慎,也会马失前蹄。加上我国金融改革与制度创新,一心学习和仿效的标杆就是美国华尔街的那些金融奇才与所谓金融制度的创新范式,因之,此次金融危机后发生“多米诺”骨牌倒塌效应,中国的确很难独善其身,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则是必然的,几乎无人能够逆转。
因之,危机离我们虽不会如美国人那样迫近,但我们切忌不可大意,更不可忘形而论道,如由此而不思进取,而好为人师,而指手画脚,则是大忌。
危机正当道,前路多挫折。我们更需要脚踏实地,更需要奋力而行,华夏民族才有未来屹立世界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