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王 冉
最近连着听到关于“归零”的故事。
先是听到前几年纵横房地产、金融、娱乐业的某位老总由于过度负债并且循环质押,随着资金链在全球金融风暴中韧带断裂般的一声脆响,个人资产状况基本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继而又听到一大批有名有姓的港台和内地明星由于没有认识到“炒作”的“炒”和“炒股票”的“炒”虽然写法相同但其实不是擅长一件事的人自然也擅长另一件事,他们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损失惨重,有些人赔掉了前些年走穴代言积累下来的个人资产的2/3,几近归零。
前一类情况是因为企业家普遍过于自信。中国有一批在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主要是靠胆大发的家,因此他们越做越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事情搞不定。曾经有一位朋友说,在中国,你看谁走路的时候开始带着风,谁就离出事不远了。这句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企业家习惯了短贷长用,习惯了抵押到脚脖子,习惯了拆东墙补西墙,习惯了搞定行长,却从来没有养成分析和管理金融风险的习惯。
后面的那一类情况则是因为明星普遍偏感性(否则他们也成不了明星)。偏感性的人往往不信的时候说什么都没用,一旦信了往回拉都拉不住。因此,他们在周围朋友的善意忽悠下(这是最容易让他们相信的方式),前赴后继在最不该入市的时候入市并且买最不该买的股票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财富一夜之间被“归零”(或者至少是被剪去一大半)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想清楚了,它也未必是一件多大的坏事。人生多坐两回过山车,其实等于我们花钱买了更多的人生经历与感悟,本质上和花钱买票去山上蹦极或者海底潜水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谓“归零”,从社会的角度看无非是财富的转移与重新分配。理论上说,我们每个人的财富有三种可能的归零方式:
首先,被外在的力量处于某种政治或军事目的而强制归零。这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竭力避免的悲剧和倒退。在一个不保持私有财产的国家和社会,这种可能性随时存在。中国在文革结束后的过去三十年间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开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我们需要不断的努力让这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意识更加坚不可摧地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我们国家的法制体系。
其次,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那样通过慈善行为主动归零。这固然令人羡艳和景仰,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机会、眼界和胸怀。
第三,由于自己的某个错误而被动归零。这当然令人沮丧,但我们仍然有机会在归零后重新上路,在归零后成为比归零前更大的赢家。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保持健康的体魄,其次保持良好的心态,享受从零起步、重新积聚财富的过程,第三,深刻反省被归零的原因并引以为戒。
(作者系易凯资本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
上一主题:港电讯盈科私有化作价突宣布提高
下一主题:何庆源:“3G总裁”与3G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