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补血 不是抽血
[发布时间:2009-02-28 00:00:00 点击率:]

 

  当中国股市再次走出反弹行情,有关扩大A股规模(具体包括IPO和再融资规模、市值规模、成交量规模、上市公司数量规模、证券公司数量规模、投资人规模等)的论调,再次问世。笔者对此深感担忧。

  别忘了,正是由于中国股市的规模扩张太快了,规模膨胀得太大了,才导致了始于2007年10月开始的这波惨烈的下跌。

  从2006年到2007年底,中国股市一片红火,为了融资及调控股市,有关部门加快了新股发行的节奏。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IPO融资最多的年份,融资金额创世界第一。别忘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根本无法与全球排名前列的资本市场规模相比,却创下如此惊人的融资量,用“抽血”或杀鸡取卵来形容这种融资方式并不为过。

  这种“抽血”式的融资模式,一直到2008年初还在延续。2008年前两个月,中国市场21个IPO项目融资总额达40亿美元,同比增长14.9%。中国IPO规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比例高达34%,再次居全球首位。而同期,美国资本市场的IPO规模仅有6个IPO项目,融资8亿美元。

  “抽血”式的融资模式,最终,使中国股市步入慢慢熊市,IPO不得不关闭,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彻底丧失。并且,由此前过度融资密集产生的增量大小非(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中国股市上市近200家新公司,新产生了1万多亿股大小非)也成为中国股市的不堪承受之重。持仓成本高的普通中小投资者与持仓成本极其低廉的大小非同台竞争,结局不言而喻。当大小非尤其小非不断套取巨额利润撤离,留给广大股民的不仅仅是叹息,还有血汗钱不断损失引发的被压抑着的愤怒。

  当股市刚一好转,就急不可待地建议扩大规模,是否考虑过中国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可曾考虑过普通投资者的承受能力?

  更离谱的是,这位知名财经人士建议:“争取世界一流的大公司到中国的A股市场来上市。让世界一流的、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挂牌是做强A股主场的重要内容。只要A股市场能保持较高的市盈率水平,给外国公司提供较高的IPO和再融资能力,就能够吸引像微软、IBM、汇丰、Google这样的公司到中国A股市场来挂牌融资。这既有利于支持衰退中的世界经济,体现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履行大国责任,同时,这些海外跨国公司在中国A股市场融得的人民币,我们可以要求它们投资到海外市场,这将把人民币的融资变成美元,这样既可达到化解我国目前外汇储备美元过高的风险,又起到了做强A股市场的双重作用。”

  老实说,对于这种建议,我感到非常困惑。

  A股最大的问题是失血过多,现在是恢复阶段,如果把外国大公司吸引到中国股市融资(在次贷危机的大背景下,这是它们求之不得的事情),加上中国股市潜伏着的数以亿计的大小非,中国股市是否要重新堕入地狱?更何况,该知名财经人士建议,“A股市场能保持较高的市盈率水平,给外国公司提供较高的IPO和再融资能力”,这意味着,中国股民将为此付出更大的成本,不知道该专家是否计算过中国股市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而且,这样做的目的首先竟然是“支持衰退中的世界经济,体现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履行大国责任”,为了一点虚荣心置国民利益于不顾的心态暴露无遗。

  资本市场的功能或者作用,可曾包括“支持衰退中的世界经济”,体现“大国地位和履行大国责任”这些内容?作为专业的研究者,站在政治化的角度和夜郎自大的角度来看问题,是非常危险的。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巨大,连社会保障问题还没有覆盖到每个人身上,何言体现“大国地位和履行大国责任”?当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大问题,我们哪里来的拯救世界的资格?

  资本市场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融资,更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给投资者以相对应的回报,使得民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资本市场的功能绝对不能是单一的融资,更不是为了可怜的虚荣心去体现什么大国责任。事实上,正是相当长的时间里,将股市定位于为国企融资服务,为国企改革服务,使得投资者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掠夺式的发展模式只会损害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葬送资本市场的未来。

  虽然,股市走出了这波反弹,但是,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未就此消失,相反,随着反弹的延续,解禁股抛售问题、未来的IPO重启压力,以及实体经济并未出现实质性好转等等因素,所形成的压力,有可能再次袭来。

  因此,面对反弹的股市,现在需要的不是重新打开“抽血机”,继续透支资本市场的未来,而是带着更强烈的紧迫感去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使脆弱的中国股市慢慢恢复健康的集体,以使得投资者在付出惨烈的代价后,能够稳定获得回报。

  (摘自《东方早报》时寒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