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森林是巨大的绿色宝库,能够提供包括木材、竹材、木竹浆、人造板、森林食品、干鲜果品、花卉和生态服务等在内的大量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对多元化林产品及生态服务的需求日趋旺盛,林业产业发展的领域也将日益拓展。任何一种小的森林资源,都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大的林业产业。在今后,人们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木材、竹子制成的人造板材和生活用品,将越来越多地使用天然绿色的森林食品和森林药品,将越来越多地享受森林景观和生态文化。
缩影四川崇州市,其林业产业的发展更是有着自身特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的“老大哥”,而“全省林业经济十强县”的头衔,更是给崇州的“绿色之道”亮出了完美“注解”。
截至2006年,崇州市林业总产值为25.47亿元,占大农业总产值的50.63%,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38.52%;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崇州市农民从林业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为718.7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72%。这样的“数据”将这个位居“全省林业经济十强县”榜首的崇州林产发展“绿色之道”,诠释得淋漓尽致。
“绿色之道”
生态、产业“双驱动”
有生态——山青水秀;有产业——规模家具集群,崇州市在生态与产业的“双轮”驱动下,初步构建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新型林产体系。走上崇州的“绿色之道”,“三路”让你驻足:
家具产业之路——围绕家具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全友、明珠、东金为龙头的家具产业发展集群;
林副产品之路——围绕林副产品的建设,形成了以龙尾竹、美国布郎李、“三编”传统家具为代表的“特色产业”;
花卉苗木之路——围绕花卉、商品苗木的发展,形成了全省最大规模的商品苗木储备库。
而这样的“三路”也将崇州林业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山川得秀美,林农得实惠,产业得发展”注入了绿色“原动力”,乘着绿色产业发展的“春风”,崇州市正厚积薄发,“领跑”着整个崇州市的林业产业发展。
“家具产业不仅是林业产业的领头羊,更是成为崇州市的支柱产业。”这样的评价,足以诠释家具产业在崇州这一全省林业经济“状元县”的定位。据了解,经过几年的发展,崇州市的全友、明珠、东金等大型家具企业早已成为家具行业“响当当”的“名爵”,通过不断的战略扩张和市场运作,已逐步成为国内板式家具企业的领军人物。据统计,全市板材生产企业从1999年的180多户发展到现有的367户。其中达江、银通、正兴、海林等中纤板加工企业,年产板材30万立方米,约占整个成都地区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崇州市政府并未倦怠过思考,为推进全市家具产业的发展,崇州市政府成立了家具产业推进办,并出台了《崇州市家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通过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为崇州家具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对家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全友公司在崇州市羊马镇的家具园区总面积达700亩,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全友工业园占地768亩,明珠公司新扩建后达600多亩,园区规模和功能均属省内前列。整个家具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达4亿余元,形成了中西部首屈一指的家具产业集群。
材从哪来
工业原料林解决需求“瓶颈”
建立林业产业基地,是国内外大中型木质原料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必由之路。据有关负责人说,在相关的文件中指出,以采取自建、共建或投资改造低产林的办法,根据需要实行定向培育,建立自己的原(材)料林基地,在企业建立优质丰产原料林基地,实行林板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周期短,可持续经营策略,既降低原料的生产成本,又能发挥出原料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效益。“把原料林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来建设,才能建立稳定可靠的原料供给体系。”该负责人如是说。
公司农户对接
林农把山当田耕树当菜种
崇州坚持“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走“用林、造林、营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而且,也让企业保证了原材料的需求。林业部门搭建平台,引导用材企业具备条件的山区建设用材基地,林木生产对接了市场,农民不仅看见了造林经济效益,提高了土地使用价值,而且还实现了劳动力从土地上的解放。不仅如此,农民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不愿离农的也实现了农民向林业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
绿色镜头
本地竹品“变身” 重新包装“上市”
竹子,这样一种被我们熟知的物种,在成都山区演绎了怎样的致富传奇和幸福神话?“没想到,有一天可以靠竹吃饭!”农民的切身感受,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在崇州三郎镇红纸村,海拔1000米左右,正是龙尾竹生长最合适的高度。“我们这里的龙尾竹,是本地竹品种的一种演变,因为竹子的样子貌似牛尾巴,因此又被老百姓叫做牛尾竹。”相关负责人给笔者介绍说,一般的笋子4、5、6月上市,而龙尾竹要到8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上市,是名副其实的反季节笋,市场需求很大。“在崇州本地几乎都吃不到龙尾竹,一般商贩就直接到山民家门口来收购,拿到成都市场上都是一抢而光!”相关负责人得意地说,每年10月国庆前后,全国市场上只有龙尾竹鲜笋上市,产品鲜嫩、爽口、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经包装、打造,其产品已远销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呢!
林业“土特产”
保护林业资源 促进林农增收
大力发展林副产品基地建设是解决国家要生态、林农要增收这一突出矛盾的重要方法。“林农不富必然要砍树。”如何既保护林业资源,又促林农增收,崇州市以发展林副产品基地为解决这一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出路。近年来,崇州市林副产品发展飞速提升,2006年度全市林副产品总产值达到1400余万元,主要结合各项林业工程建设,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及各种经济林建设。现已发展黄连种植5000余亩,牛尾竹10000余亩、工业原料林11000亩、布郎李10000余亩、板栗示范经济林3000余亩、油桃、柚子3000余亩。其中尤其着力结合全市原有的乡土特色林副产品,大力在山区林农中加以指导、推广优良品种,发展
上一主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推进环境保护
下一主题:中国人寿投资并购不会“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