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俞敏洪:上市没有那么美
[发布时间:2008-03-27 00:00:00 点击率:]

在许多人眼里,上市之时,便是荣耀与财富之门开启之始。俞敏洪的新东方美国上市,作为中国首家教育概念股受到热捧,股价上涨强劲,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然而,俞敏洪的工作与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惬意,在公司内部期望和华尔街严格的资本体系推动下,他就像一颗高速运转的行星,在学校、投资者、股东之间穿梭。

  其实,把新东方做这么大,然后弄上市,对俞敏洪个人生活来说,或许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但是,这又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做教育”与上市的冲突

  

  上市以后,感觉压力陡增,实际上是把内部压力转化为外部压力了。以前内部人员拼命在问,新东方做得怎么样,新东方怎么做;现在变成外部投资者在问你做得怎么样,怎么做了。财富虽然扩张了,社会责任更是成倍地扩张了。俞敏洪正在为履行这个社会责任而努力。

  同时,“做教育”和上市还是有一点冲突的。作为一家好的上市公司,就要铁定做到收入增长多少,利润增长多少,以及人数要增长多少。但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它最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在于它的教学质量,而并不在于它的学生每年增长了多少。

  由此俞敏洪就陷入这个矛盾:一方面要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学质量同步增长,这都是需要时间的。单是去年一年,新东方在教师培训管理上的投入就有上千万。原来我做事比较从容,上市前也从未算过新东方每年增长率是多少。我会从容地把该花的钱都花掉。现在一方面是新东方有钱了,但却不能“从容地花钱”了,有时候还要省下来变成利润。

  所以对俞敏洪来说,这种状况就变成一个较难平衡的状态,也是比较痛苦的状态。他本人比较喜欢悠闲地去做一件事,这点被上市给破坏了。

  

  上市是被推着走的

  

  当时新东方初创时,肯定想做大,做到了一定程度觉得对个人生活也够了,平时有点时间去旅游、写写书不是挺好吗?但是在做大的过程中,别人又参与进来了。当你认为自己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周围的合作者又会说不够好,他们希望你继续做。但同时随着人员的增加,利益纠纷增加了,结果就发现自己主动做的感觉开始慢慢消失了。

  比如说像新东方上市,开始的时候就俞敏洪个人而言是不想上市的。但当时面临着竞争的问题和内部利益分配的问题,全世界的资金都在找中国的投资项目,而很多基金已经开始找到了教育领域。万一真有一家外语培训机构比新东方早上市了,那么从竞争和资金上来说,新东方将会面临一个强大的对手。

  如果说新东方从最初的发展到做大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主动因素的话,上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直被推着走的。外来竞争对手算一个推力,内在的推动更厉害,因为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家都拿了新东方的股权,股权变现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能一下子拿到钱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需要承担太多后果,那当然是大家很希望的。

  当然,新东方最终还是被推上市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化解内部矛盾,否则新东方内部的人、循环在内部圈子里的人大家搅和,搅和到最后都觉得没有出头之日。一旦上市以后就有出路了嘛。所以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俞敏洪还是决定上市。从个人来说,俞敏洪至今还认为不是他个人最佳的选择,但它可能是新东方和新东方人的最佳选择。

  

  个人生活空间受到了很大挤压

  

  “我个人不上市,我的钱也够了;我本人比较节俭,不太花钱,一天只花一百块钱左右,都是用在吃上。我身上穿的衣服都非常普通,不是最贵的。车也有了,房也有了,孩子学习费也有了,老婆的生活费也有了。再多的话,反而出现一种困境,你的孩子们知道你钱很多,最后他们说不定就会利用这个,或者说他们不学习了,或者把他们惯坏了,这些都有可能。”

  上市之后,他更加忙了。如果说有变化,就是把原来跟新东方内部人交流的时间,分出一大半跟外部的人进行交流,包括各种各样的投资者、各种股东,还有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都得参加。还有一点,就是更加被公众化了,个人生活空间也受到很大挤压。

  对于未来,俞敏洪想得比较简单。首先是要把新东方做好。如果这一点能做到,也许会慢慢从总裁和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去做几件大事。第一,每年资助500~1000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这已经在做了。第二,希望能以上市公司股份换到的钱去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法律、商学、哲学、宗教等的小型人文精英大学,并且能够做成中国一流的私立大学。第三,如有闲暇的话多读点书,到世界各地多走走,把他的那份悠闲心情给收回来。

  “有财富未必有人生,有人生未必无财富”,一个人有钱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就完美、就比别人高。人生境界的高低和一个人一辈子过得值不值,有没有钱是没关系的。有智慧的人有了钱,会用钱让自己的人生更完善、更丰富、更完美;而没有智慧的人有了钱,会使自己变得更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