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杨帆小姐在番禺市桥的易发商业街开旅游用品店已经超过了1年,从曲高和寡的小众经营到改走亲民路线,不仅成功立足,而且月入6000余元,生意逐渐红火。
设想:走专业化创业路线
小杨早在英国留学时就是学校旅游团体的骨干,曾组织过若干次横穿欧洲大陆的集体活动,对如何使用旅游用品算得上是行家里手。回广州之后,小杨父母想让她在自家的公司就职,可小杨计划开一家自己熟悉的旅游用品专门店。她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广州的“驴友”这么多,旅游设备这么落后,很需要我这样的行家来指导。她计划实行的是专业化路线。
小杨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各处考察比较、讨价还价,筛选了总共11家企业,依次从这些地方买进背包、鞋、刀具、水壶、睡袋等旅游用品。
尴尬:开业初期门可罗雀
小杨家住番禺区,她通过朋友联系了市桥的几处商场,比较后发现,部分商场立足精品生意,经营成行成市,比较适合自己的“专业”定位。于是,她挑选了一家经营较成熟的商场,位于远近闻名的易发商业街,在其二楼落户。
2008年初夏,小杨的“旅游人家”小店开业。然而开业之后的两周,小店的生意十分冷清。小杨清点货品,发现唯独单价低廉的背包与部分零散的小商品卖得较好,什么高档用品,专业刀具,几乎都卖不动。
这时,她请教了做老总的爸爸。爸爸虽然对旅游用品不了解,但还是谈了自己的经验:“但凡是新产品,都要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需求联系起来。你现在卖的旅游用品,不是日用需求品,四五百元一件,番禺的有钱人虽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这个需求。”
行业分析
作为新兴行业,广州的旅游用品行业经历了两次洗礼,一次发生在2005年,一次则在2007年年中。经过这两次洗礼,行业进入了稳步经营的轨道,应该说,目前介入这个行业,时机比较好。但是,中国的旅游用品并非生活必需品,目前市民的消费能力有限,这个行业的利润空间于是也十分有限。广州是中国旅游用品的发祥地,可很多驰名全国的品牌,如火狐狸、旅行家,做了近十年,依然是小型民营企业,说明这个行业远非什么暴利行业。
选址建议
中原地产的王伟先生认为,该类商店可有两种选址方式。一是选在大型商场的家居或体育用品经营楼层,比如中华广场、摩登百货等地;二是选在专业经营商场,如天河南二路,做成行成市生意。如小杨这样的零售店,选择前者更加合适,目前在广东省还可考虑的地点有佛山、南海、东莞与中山。
改变:将廉价品比例提高到1/2
听了父亲的话,小杨恍然大悟:自己犯了“曲高和寡”的错误。看来,非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可。
知错就改需要立即落实到行动。从开业后的第三周开始,小杨就梳理了产品类别,重新归类,将单价在200元以下的产品扩大到占产品份额的1/2。对于200元以上的高端产品,她也去粗取精,留下刀具、睡袋、帐篷这些大众化的产品,而筛减了煤油灯、野营餐具等不常用产品。为了保证产品的“专业”定位,每样高端产品她仍保留了一到两件,放到店里“充门面”。
小杨的改革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开业后的第二月,基本做到了盈亏平衡,开业后的第四个月,就小有盈利了。小杨趁热打铁,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将其挂靠在大型旅游用品销售网上,一面宣传新品,一面记录自己在欧洲旅游时的点滴经历,居然很快招来了不少“粉丝”,成了自己的第一批熟客。
2009年以来,小杨的生意站住了脚跟,但她还是心有余悸地提醒后来者:“小本创业是一个需要花心思经营的工作,要有心理准备,也要有经验积累,不能想当然投资,更不能有丝毫‘玩票’的幼稚想法。”(摘自《广州日报》 井楠/文)
上一主题:“换物达人”变相赚钱
下一主题:新手开网店:心态是第一决定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