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家居卖场商圈新概念首度提出 聚合营销模式来临 各路行家谈商圈
[发布时间:2008-05-04 00:00:00 点击率:]

 有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的不断细分,需要有商圈这样一种专业化、规模化的营销模式来满足社会分工细化和消费的需求;商业投资者也正是发现了专业化、规模化、连锁化营销模式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通过门店的布局扩大本品牌的渠道价值。 

  

  会见家居界:

  家居卖场商圈时代有多远

  

  2008年4月16日下午,主题为“家居卖场商圈时代离我们有多远”的深度论坛在西环广场家天下网第一演播室举办。这是“家居卖场商圈”概念首次在家居界正式提及,也是家天下网“会见家居界”大型访谈栏目首期举办。

  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分会秘书长刘晨、蓝景丽家总经理尹勃、集美家居副总刘洋、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黄瑜、北京商报家居周刊总编吴厚斌等家居卖场龙头企业老总和业内专家,就目前家居卖场的布局特点、制约家居卖场形成商圈的因素、家居卖场商圈的价值所在等行业内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 黄瑜

  有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的不断细分,需要有商圈这样一种专业化、规模化的营销模式来满足社会分工细化和消费的需求;商业投资者也正是发现了专业化、规模化、连锁化营销模式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通过门店的布局扩大本品牌的渠道价值。

  

  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分会秘书长 刘晨

  2008年3月份中国指数研究院曾发布“北京家电商圈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得出了北京四大家电商圈的布局,调查显示,在北京如果要购买家电,有65.56%的消费者会选择北京西三环中央电视塔。由此不难发现,“商圈”对人们消费行为和习惯的影响有多大,“商圈”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而对于与家电同属家居业态的家居卖场,是否也能让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坐标更清晰统一?

  

  蓝景丽家总经理 尹勃

  “商圈”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地产、百货业的商业聚合,是吸引顾客消费、具有规模性的空间方位。然而近几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炙手可热和居民生活区的集中,北京家居行业也日趋成熟,家居卖场业态异军突起,以卖场为主体的“家居商圈”正在逐渐成熟。

  业内专家分析:“商圈”的内涵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而会随着政策导向、卖场门店布局、区域竞争、生活中心转移以及相关商业聚集等方面产生内在和外在的变化。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的家居卖场商圈已扩展到市区边缘甚至外埠,五里店建材市场、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香河家具城等都是广大消费者非常熟悉的家居卖场。由此可见,家居商圈从开始产生、发展,再到最后形成并日趋成熟,都是追寻着城市商业发展和进化的规律。据专业人士分析:城市功能布局的变迁是影响家居商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一个商圈要具有生命力,必须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具备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核心商业设施。

  

  家居卖场商圈

  符合地域消费特色

  

  北京家居商圈也由于地域商圈不同的消费水平和特征,形成差异化的消费特色。

  中央商务区CBD所在的朝阳区是政府大力扶持其经济发展的区域,与此相对应,这个区域的家居商圈也以高端品牌卖场为主;而海淀区拥有诸多学府,居住者以知识分子居多,他们消费理性,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力选择商品和服务,因此这一商圈内的建材市场数量相比东北商圈要少得多;而宣武、丰台和京开高速路沿线的房地产项目大多是中低档楼盘,丽泽桥附近建材、瓷砖和暖气片的销售优势明显,而玉泉营桥附近灯具、家装、家具等方面比较擅长。

  蓝景丽家总经理尹勃、集美家居副总刘洋几位家居卖场老总在谈到选址问题时谈到:不同的家居商圈在行业领域上也有不同程度上的侧重,比如朝阳区东部的高碑店,便以其明清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盛产古典家具;丰台路口周边由万隆汇洋灯具城领头成为灯饰批发聚集地;中央电视塔周边更是成为最大的家电商圈,分布有大中3家、国美5家,以及家乐福等20余家卖场,年营业额超过50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主任陆刃波认为,家居卖场最早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区性商圈的影响,但是随着家居卖场的不断发展,家居卖场的选址形成的商圈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百货业的选址,商圈的核心决定者已经由百货商场形态转而向家居卖场的业态转变。

  

  家居卖场商圈概念首度提出

  聚合营销模式来临

  

  家居商圈的形成并非人为的因素,各种原因促成同时限制着北京家居商圈的格局变化。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黄瑜分析,北京三环以内的商业格局基本已成定局,土地稀缺、交通拥堵等因素制约了这一区域内家居卖场的发展。随着城市外延大量居民外迁,三环商圈价值实际已贬值30%以上。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房产项目的辐射以及交通的不断便利,北京市商业发展的重点正在向四环路的周边地区转移,居民消费区的转移成为家居商圈外扩最根本的原因。

  商圈的发展可谓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和谐”二字尤为重要。黄瑜讲道:从历史上来看,商圈的形成往往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一个商圈的形成往往要经过数十年,从一个标志性的大型商业企业开始经过不断积累才能带动周边形成繁荣的商业,而商圈一旦形成,对于周边的商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些商圈之间往往形成互相的协力,形成良性的互动。

  以家电商圈为例,《2007-2008年度北京家电商圈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北京市场上,国美电器有60家门店,苏宁电器42家门店、大中电器64家门店,基本覆盖了各主要居民生活集中区和商业聚集区。而依据各家企业的开店计划,今年年底,北京家电卖场将超过220家。但北京一年家电市场需求只有200亿左右,这必将加剧各店之间的竞争。报告指出,目前北京的家电连锁门店效率低,家电卖场不应再盲目扎堆家电商圈,而应寻求商品服务或地域上的差异化经营。

  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出于自身品牌发展的需要还是为追求经济效益,企业之间应以互惠、互补、互利为前提,利用多个业态的差异化形成资源共享,最终依托家居商圈彼此共赢。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