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番茄加工:行业发展应恪守三条红线
[发布时间:2008-06-16 00:00:00 点击率:]

番茄是非常健康的大众化产品,供给资源之丰富、巨大的拓展空间、极高的行业集中度、有实力和远大志向的企业,都是人们看好这个行业的最基本的理由。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疆根据自身资源情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启动红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番茄加工业。为此,新疆形成了以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上市公司为主体番茄酱加工出口企业群,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番茄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产品占欧洲市场份额的70%,继美国、意大利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番茄制品生产国。

  

  幸福时光仍将延续

  

  从2006年开始的量价齐升,拉开了我国番茄加工行业幸福的序幕。从2008年前4个月的数据看,出口量和价格都在逐月地创造历史新高。2008年4月的出口均价达到了789美元的历史新高。我们预计新榨季我国番茄制品出口均价在900美元(36/38),屯河和新中基的加工量合计将达到500万吨,番茄收购价格将提高到350元左右,同样达到历史新高,行业的幸福同样地照耀在了番茄种植农户上。我们认为,番茄加工行业的前景尽管光明,但并非万事无忧,在行业幸福时刻,仍需要恪守三条红线。

  从2002到2005年,是我国番茄加工行业平稳发展的三年,出口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出口价格稳定在510美元左右;2004年我国番茄加工量首次突破400万吨,导致2005年出口量突破了60万吨,但价格也随之下跌,首次跌破500美元。从2006年开始,随着欧盟农业补贴改革方案的逐步实施,我国番茄加工行业开始明显反弹,开始了量价齐升的幸福时光,2006年价格突破550美元,2007年出口量突破80万吨,价格突破630美元。而从2008年前4个月看,主要受2007年内蒙古产区受灾影响,销量基本与去年持平,但价格同比上升超过29%,均价突破760美元。

  剖析我国番茄加工行业幸福时光的内在原因,本质上除了番茄制品本身符合健康的消费趋势外,还在于我国新疆和内蒙古产区的气候条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欧盟农业补贴的大幅变革,特别是后者,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原料收购成本,更凸现了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但从产业链地位来看,我国番茄加工还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产业链的下游需求基本上全部来自国外市场,未来还存在一定的变数,国内市场的开拓在未来是绕不过去的坎。行业龙头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国内的消费市场,在实现自己企业目标的同时,造福国民。

  因此,在行业一片繁荣之际,为了能更持久的幸福时光,我们认为行业当前仍然必须恪守三条红线,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质量红线不可丢

  

  质量是食品的生命,就像健康对于人的重要性。在当前36/38浓缩酱价格已经达到1200美元的情况下,无论是新疆还是内蒙古产区,都已经出现了一哄而上的苗头,番茄加工生产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在当前国外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存在很多怀疑、番茄制品的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的市场条件下,任何单一的质量事件都可能引致国外相应的贸易制裁,损害我国出口产品的信誉,甚至可能对整个行业造成巨大冲击。要提高产品质量,要从整个产业的源头种子开始,不断改善和提升种子质量,提高抗病性能,同时在田间护理、施肥、收获、交收等环节既要提升工作效率,又要恪守质量标准。当前比较突出的是交收环节过长的等待,不仅损害农户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原料质量。在工厂布局和公司与农户的合作上,政府要起到更多的协调作用。

  

  产业链共荣

  红线撑起行业晴空

  

  在原料种植-原料加工-下游终端加工-消费者整条产业链上,消费者的需求是最根本的动力,只有做到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共荣,产业链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原料种植环节,要保证农户有较好的利益,正是农民的劳动,创造了产业链最主要的价值。从2008榨季最新情况来看,全球三大产区的番茄原料收购价格都有不少的升幅,欧洲产区2008榨季的收购价格预计将超过70欧元,折合108美元/吨;而美国加州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价格72美元/吨的基础上,随着全球番茄酱价格的上升,预计强烈的需求将使得收购价格上升10%以上,突破80美元。

  在我国,内蒙古产区去年由于受灾,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不足,出现了哄抢原料的情况,均价达到了370元/吨,今年根据巴彦淖尔市番茄五年规划,我们预计价格将在340元/吨以上。在新疆产区,代表性产区巴州在今年1月和3月两次上调了收购限价,从去年的265元提高到今年的340元,上涨幅度28%。调升的收购价格一方面用来弥补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植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户分享番茄酱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正是所谓的产业链共荣。

  我们在近期分别联系了中粮屯河和新中基两家公司,得到的信息与上述基本一致,2008榨季原料收购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已经成为定局。如果按照单产5.5吨、340元的收购价格来测算,农户亩均收益将超过900元,对农户的种植吸引力已经较为强烈,原料供应量在未来几年不必担忧。我们预计在未来两年,我国很有可能超过美国加州,成为世界第一大加工番茄种植区域。

  同样,对于产业链下游的利益也必须予以足够的考量。我们从企业了解到,随着番茄酱价格的上升,我国番茄加工企业出口合同的跳价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于在今年,企业改变了过去一贯的在榨季前就签署所有销售合同的惯例,只是签署一定的比例,显示出在高涨的价格下,买卖双方的利益已经有了一定的对立。

  因此,我们认为在新榨季中,我国番茄制品出口价格的涨幅应该适度,这个适度,是指价格涨幅既要反映原料收购价格的上涨和汇率的升值因素,也必须考量我国产品出口到岸价格与当地价格的合理差距,这是我国产品具备吸引力的本质。价格的过分上涨带来的必然是抑制消费,从而带来出口量的明显下降。

  

  拉紧产业链

  下游和国内市场红线

  

  中国具备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番茄制品作为大众化的健康的食品在国内的消费量却很小,除了饮食习惯的影响,企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国外市场也是重要的原因。  

  在出口一帆风顺的情况下,国内市场的重要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