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既要防止过热,又要确保适度增长,还要把物价控制在理想状态,宏观调控的任务实在是太艰巨了。本文作者认为,我国当前还不具备总量调控的条件,“防、保、控”的操作难度很大,出路在于理顺分配关系,在我国当前发展的时空定位上,改革就是最有效的调控。
破除总量调控的迷雾
目前,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处在工农两个时代生产方式转化四、六开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东中西三大地区不在同一个发展阶段上。以国家为单位统计的经济总量,实际上是不同质经济量的总和。
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时代和阶段性差别,使它们对市场机制的感应程度具有天壤之别,在这种情况下的所谓总量调控,紧缩银根就好像让饥肠辘辘的人和胀满了肚皮的人一起绝食;放松银根又好像让胀满了肚皮的人和饥肠辘辘的人一起进食。特别是在权力分配大于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条件下,我国的金融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大都市、垄断企业和政府项目上,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中小企业本来就融资困难,紧缩银根更使他们雪上加霜。而对刚刚舒筋活血、蒸蒸日上的中西部地区,一刀切地让他们和东部地区一起吃降温的药,这无异于正在拔节的庄稼突然遇到了霜冻。
这种所谓的总量调控,必然使处于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经济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甚至伤筋动骨,一时难以康复。所以,在我国总量调控应该缓行,不能轻易动用货币政策。
破除通货胀、缩的迷雾
十几年来,许多人已经把我国的国民经济视同成熟的市场经济。他们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指标体系把正在红红火火发展、发育中的中国经济形容得不是热胀,就是冷缩。物价低于3%,就是通缩挥之不去,物价高于3%,则是通胀又来了;GDP增长低于8%,就冷得不得了,高于8%,就热得不得了,几乎没有好日子。
其实,热,才胀;冷,才缩。冷和胀不能并存,正如热与缩不能并存一样。经济过热资源必然短缺,从而物价超常上涨,引起货币超常发行。通胀是经济过热的必然反映,热是里,胀是表。经济过热必然产生通胀,通胀物价必然超常上涨,但是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胀,物价上涨还有非货币原因。比如,分配关系调整、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成本和供求关系变化,都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在我国两个时代生产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在创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没有到来之前,生产能力不足还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方面,虽然技术进步逐步加快,但物质财富的增长还主要依赖资源总量投入的扩大。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产品成本上升的速度必然还大于价值下降的速度,因此物价整体水平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物价指数相当于GDP增长速度二分之一,是相当理想的经济运行态势。也就是说,我国物价指数每年5-6个百分点的上涨是常态,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所谓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人为地压低劳动力等各种经济资源的价格,用财政补贴,甚至用进口压低本国农产品价格,形成了低物价的假象。实际上,这种低物价是把高代价的消耗人为地掩盖起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之后,随着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人工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的货币表现都逐步向实际耗费复归,加之国际经贸关系的恶化,被长期压抑的物价上升的能力开始释放出来。蓄之日久,其发必速,一时超过正常上升的幅度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分配关系初步改善的必然反映,不是投资过热,不是货币发行过量引起的通货膨胀。
改革是调控的最有效措施
在笔者看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态势,既不需要保,也不需要控,关键在于改。
现在采取所谓保的措施无非是实际上放松银根,减少税负。这两个月的投资增长率已超过去年所谓过热时期的25%,达到了28%左右,而下滑的紧张空气并没有丝毫改变。问题虽然是由上半年的过度从紧造成的,但对目前来说银根松紧的问题已经时过境迁了,主要的问题不再是资金问题,而是市场问题了。这就像已经饿坏了胃的人,给多少东西也吃不下去,吃下去也消化不了。现在急需的开胃药是能够扩大国内市场拉动消费的分配体制改革。
扩大国内市场必须改革分配体制,真正尊重人们的产权,落实按要素分配原则,让工资成为真正的工资,确保公共品开支,让更多的人有钱消费,敢于消费。我们应该想清楚,消费可以拉动投资、就业和GDP,但靠什么来拉动消费呢?只有分配才能拉动消费。因此,工资还要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不断提高,从而物价还得继续上升。所以,不能对物价刻意控制,该上升还让它继续上升,只要投资、就业和供给上来了,物价的涨幅就会逐步下降到正常水平。
分配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财政分配。我国今年经过冰灾、地震和奥运这些破天荒的大事件,上半年财政竟然结余了1万多亿。这足以说明,我国的财政已经有充分的能力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不是商业保险,不是社会救济,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实行目标补贴的分配原则。我国应该一步到位地建立全覆盖、纳入财政预算、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资金来源于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目标补贴、按需分配的财政保障制度,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
社会保障是我们练内功见效最快的功法。一旦社会保障到位,劳动者的工资也必将较大幅度提高,国内市场繁荣,就业岗位将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开支反而会逐步减少。这就是说,改革一步,便海阔天空,这样便没有必要在保障增长和控制物价之间左右为难了。
(摘自《中国证券报》 刘福垣/文)
上一主题:“学生老板”兜售求职装 收入堪比白领
下一主题:货币基金 成百姓新“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