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如皋旱烟的兴衰史
[发布时间:2008-10-29 00:00:00 点击率:]

  □  周思璋                        

  烟草亦作“菸草”。原产于南美洲,明朝中期由吕宋传入我国。译名“淡巴菰”,又名“金丝醺”(音“熏”)。清朝初年,我国种植烟草已逐渐推广,南起闽广,北至黄河流域。最初农民将烟叶子晒干,切成细丝,装在小竹竿做的烟竿上点火吸。清朝中期有了水烟,故称前者为“旱烟”。

  清朝康熙年间,有镇江人赵、朱、孙三姓来如皋,在县衙西大街合资开设乾元泰烟店。房屋50多间,前店后作坊,自产自销,以批发为主。最盛时有工人、店员80多人。清朝后期有资金约10万银元。店门朝南,对面有一条小巷子,曲曲折折通到锦绣街,居民称为“烟店巷”。同时有一家恒兴泰烟店,在南大街(现海阳商场对面),也有职工七八十人。对面的小巷子通虫外儿山,也叫“烟店巷”。(载于嘉庆《如皋县志》)。其余还有好几家烟店,多数只销不产。各乡镇杂货店都兼售旱烟。清朝中期,旱烟业同行集资在状元坊南创建“烟业公所”。同治五年(1866),因房屋窄小,在通仓桥东北,购地砌屋数十间;又购北门外宗家港田41亩,作为贫苦同行死后免费安葬的义冢地。

  如皋制旱烟的叶子来自广东南雄、福建福鼎、江西广丰、浙江松阳、安徽宿松、河南许昌、湖北黄冈和麻城等地,也有部分购自本省徐州附近。以广丰叶子最好。叶子运到店,首先拣选分等级。上层叶子过嫩,略有腥味;下层叶黄褐色,有土味;中层香味醇厚。撕成小片,抽去粗的脉筋,喷和豆油,(上等叶子每百斤用油4斤,老叶子加倍。)然后打捆。古代没有电动机器,全靠人力。将叶片铺平,用麻绳扎紧,放上硬木做的“大龙”,十多个大力工人踏在大龙上,一起用力抽紧粗麻绳,用大榔头打刹,做成烟捆。最后用纯钢的刨刀将叶子刨成极细的烟丝。成品旱烟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金黄色,丝极细,如金丝猴毛;中等略有褐色;下等褐色,其中掺有叶筋,丝较粗。

  清朝后期,恒兴泰停业。民国初年,香烟、水烟传入,旱烟业渐衰。如皋城里仅存乾元泰、郭万昌两家。郭万昌于1938年春天被日寇烧毁。1941年,有王荫宸等在西门外集资开同成旱烟店,有工人、店员30多人。产品主要销往西南乡。城里人多数将旱烟装在水烟袋上吸。解放战争期间,同成店房被拆,部分人员并入乾元泰,改名“乾元泰坤记”。 

  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乾元泰坤记加入杂货合作商店。旱烟工场仍在乾元泰原处,继续生产。1962年,旱烟停产,改制青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