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新锐创业:投资这么小也能赚钱
[发布时间:2008-11-21 00:00:00 点击率:]

  “如果别人用了,我们一定不用。艺术讲究的是个性。‘唯一’的境界最过瘾。” 林天放说,“我们所创造的空间最后真的不属于我们自己,属于所有的人。”无论是冷酷如钢铁的“藏酷”,温情如绮梦的“粉酷”,还是主营山西面食的“面酷”,LOFT系列作为前卫和时髦的符号,已然成为了北京时尚文化的地标。  

  这一系列地标,出自生于艺术之家的林氏姐弟四人之手。用艺术创作的思维经营餐厅,林氏姐弟四人每一次创新必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也会招来非议。面对记者,三姐林天放讲述了他们的经营“异”术。  

  艺术之家多创意  

  林氏姐弟四人生于一个典型的艺术之家。父亲是画家,母亲是舞蹈家。从小耳濡目染,创意的感觉融入到了日常的生活和行为模式中。

  姐弟四人都没有循规蹈矩地到什么单位上班。大姐林丹诗下海经商,在餐饮行业积累了经验;二姐林天苗,二姐夫王功新都是国内知名的画家、艺术家;弟弟林天目,虽没有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但是艺术感觉好,对艺术的把握和开创能力都很强。2000年,在姐姐们的支持下,他开了名为“THE LOFT”的“藏酷”酒吧西餐厅,第一次把LOFT这个概念引入北京,或许在经营上还欠缺整体理念和实际操作经验,但他起点很高,人气极旺。

  林天放本人,当过老师,办过公司,开过画廊。如果不是嫁给画家丈夫,她可能是家中离创意最远的人。但她骨子里不安分的东西比一般人多,当老师时,从来不按照教案教课,喜欢自我发现,不爱“随大流”。现在“勉为其难”负责“粉酷”的经营管理,不得不删掉一些个性的东西,按照一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理性应对。

  姐弟几个感情非常好,一旦有好的想法、创意都是相互帮衬、合力打造。弟弟的“藏酷”酒吧西餐厅开业不久,林天放就创办了“藏酷多媒体艺术空间”,二姐和姐夫亲自把关。这里聚集了一大批艺术家,策展人,举办了电影俱乐部,戏剧、文化讲堂等一系列活动,中外交流不断,像个国际艺术家接待站,非常火爆。后来798等多媒体空间纷纷出现,他们反倒觉得“做不做”不重要了。“种子可以随便洒,在哪里开花不重要。” 

  2002年,他们找到一个废弃的检测车间,打算办一个东南亚风味的餐厅。年轻一代提议,网上女孩很漂亮叫“粉漂亮”,“粉”是“很”的谐音。于是“粉酷”问世,既有很酷的意思,又彰显出其艳粉的主色调。2003年,姐弟几人将一家新餐厅接手,创办了主营山西面食的“面酷”。

  现在北京本地乃至外地,出现了很多模仿藏酷风格的餐厅场所,有的甚至直接以“藏酷”命名。林天放对此很无奈,“如果别人用了,我们一定不用。艺术讲究的是个性。‘唯一’的境界最过瘾。”  

  体验在细节  

  一般商家都愿意给餐厅注入些理念,让客人在消费的同时,得到另外的体验。譬如一些泰式西餐厅,营造热闹的气氛,符合亚洲人喜欢嘈杂、欢快的场面,以引起食欲。但林天放坦言自己对“体验经济”的概念并不在意,他们没有刻意地设计,就如同是搞艺术创作,在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处处都是理念的体现。 

  二姐林天苗和王功新两位艺术家大胆运用艳粉艳蓝,把“粉酷”设计成为妩媚妖娆的空间。“粉酷”到处充斥着浪漫与美的创意。来这里消费的80%是欧洲客人,还有很多美术界,演艺界的名人。

  在林天放看来,无论藏酷、粉酷,就是按照艺术的想法创作了一个空间,作品创作结束,任务就完成了。至于观众心中的印象如何,留给他们自己去体会。他们不会去刻意捕捉观众想要什么体验。  

  “不善经营”的艺术理论  

  按照“一等智力从政,二等智力从商,三等智力从艺”的说法,林天放把自己归在第三等。用她的话说,艺术,有时候就是“异”术,比较另类。

  典型企业家对数字的敏感,对市场宏观把握的直觉,像猎豹一样。而他们更习惯用眼睛看事情,想问题比较简单,充其量是个带引号的商人。他们没有像一般的商家那样,梳理品牌,发展经营连锁,反复打造同一品牌。而是经常突发奇想,把原本经营挺好的店,重新弄,从头做。这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做法曾引来不少非议与不解。

  他们也知道这样做从“经营”上,从“扩大财富”上不利——十年来,尽管步子迈得很大,他们的“财富”仍原地踏步。但是作为艺术家,他们不喜欢重复自己,喜欢不断创新。

  对于既得的东西,林氏姐弟也不太像商人一样,牢牢把着不放。“藏酷”曾带给人们很多启示,但别人按照这个思路,设计出了比“藏酷”的盈利模式和空间氛围更有利于经营的模式,反倒使“藏酷”显得“目标客户不明确”、“经营方向不清晰”,在管理中出现了困难。由于“藏酷”的帽子太大、太重,改成什么样民众也不会惊喜,不得不进行彻底的“革命”。最近,林天目将“藏酷”改装成为了“鼎酷”,和别人合股开起了火锅店。至于“藏酷”这个品牌,在没想好做什么之前,只能关掉了。

  而对于大家都在抢的事情,他们也特别回避。“你也可以说我们是害怕竞争,你看好的资源,很多人眼睛盯着,感觉不过瘾。我们不是骁勇善战的人,仅仅是自得其乐。”林天放说,艺术家是一群特脆弱,不善于竞争、不善于经营的人。很多艺术家埋在下面,不吭声,也不会吭声。那些靠经营在社会上特别成功的艺术家,反而欠缺艺术家真正的本质。

  林天放觉得,创作就是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把艺术融入生活,不只一个口号。对于他们而言,餐厅经营是一个事,但不是一生中的追求,也不是最重要的事业。可以三分钟创造它,也可以三分钟打破它。如果仅仅追求钱,餐饮业最劳心劳力不讨好。但作为一个传播的窗口,它能很直观地让很多人感觉到你的用意。“我们属于抛砖引玉,利用餐饮这个窗口,把自己的感受经验迅速传播出去,在社会上流行推广。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做了这样的工作。”

  (摘自《中国电子商务》 雨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