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很难想象,这一交易的达成究竟会在吉利汽车掌门人李书福心里激起怎样的涟漪?目前,吉利汽车正在努力参与竞购福特汽车旗下的沃尔沃品牌。而据外电报道,吉利汽车在沃尔沃收购战中已经占据了优势。
不难发现,自今年3月成功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箱公司以来,吉利汽车在国际化方面为自己赢得了一片喝彩,其频繁参与国际收购的行动吸引了众多眼球。
相对而言,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另一旗帜性企业——奇瑞汽车在国际化方面则平静了不少。在此之前,奇瑞汽车绝对是进军国际市场的明星企业,它试图直接进入美国市场的努力,以及与克莱斯勒、菲亚特的漫长合作谈判,曾引领一时风气之先。
但从结果看,这些努力大多事倍功半,奇瑞最终暂停了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并将重点转向建设海外CKD工厂,其海外市场的努力与国际化尝试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逐渐褪去光环,回归理性。
恰好相反,吉利汽车的国际化征程在市场繁荣期间乏善可陈,却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显示出野心,给外界不少惊喜。无论是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还是高盛旗下的基金入股吉利汽车,都显示出李书福及其团队的精明。
值得注意的是,一起一伏之间,两家曾经的低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各自的国际化、品牌化策略与路径已经显示出明显不同。
目前,吉利汽车在注重海外销售的同时,更加侧重收购合适的海外资源,李书福希望借助金融危机这个难得的抄底机会,真正收购到一些物有所值的东西;奇瑞汽车海外收购则较为保守,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明确表示,抄底发达国家没落的汽车企业将是一个无底洞,会拖垮自身企业,奇瑞不做这样的傻事,而将重心集中于国内市场。
可以说,两家企业的这种差异在金融危机映衬下表现得尤其明显。两家企业在度过成长的最初10年后,在寻求成长、提升品牌、整合资源方面都沿着各自的轨道摸索,希望突破各自的瓶颈与负担,获得更自由的空间、更有竞争力的技术、更高端的品牌形象。
这无疑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后,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走出去将不可避免。
不过,客观地看,目前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并不十分现实,吉利不仅缺乏必要的资金,而且后续管理与投入方面都不具备足够的能力与实力,收购面临着极大的整合与经营风险。
从吉利的低调处理看,最终完整收购沃尔沃的可能性并不大。一种很可能的情况是,李书福仅是希望参与这样大规模的收购,寻求可能的机会,以便学习国际化收购的经验,并在收购沃尔沃的掩护下,寻找更为合适的收购资源。倘若果真是这样的战略意图,那么倒真要为李书福拍手称快。
对比吉利、奇瑞不同的策略,这种差异不仅是由各自发展现状决定的,更取决于各自的资源和体制。吉利汽车是一家民营企业,资金一直是发展瓶颈,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依靠的就是银行贷款,这意味着吉利任何收购行动都必须从经济效益考虑,决策快速而灵活。 对吉利而言,依靠收购获得急需的技术平台,提升产品的质量与品牌是其未来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根本。
奇瑞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作为一家地方国有企业和自主品牌旗帜企业,奇瑞获得了政府、银行过多的支持,做决策有时要考虑政绩因素,其大规模投入与扩张已使得资金链紧崩,已没有多余资金用于海外收购。尹同跃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在维持高速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固有矛盾,稳步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其任何的收购意向都不得不万分谨慎,一旦出手失败,后果将难以想象。
从这个角度观察,李书福确实要轻松自由很多,无论是其组建的团队,还是产品升级、资本运作,都已经让吉利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出手收购海外资产比坐视不理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当然,即使吉利汽车在海外资产收购方面有所斩获,也并不意味着在与奇瑞的竞争中拥有了优势。这两家中国最著名的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仍有着难以摆脱的身份负担,不得不戴着镣铐起舞,这注定了在通往国际化的征程上,两家企业尽管彼此目标一致,却要踏上不同的道路。希望它们能够殊途同归。
[摘自《汽车工业报》 袭祥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