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后危机时代任务更艰巨
[发布时间:2009-11-09 09:24:07 点击率:]

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9%,巩固了回升向好的势头,全年保八已无悬念;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连续四个季度的下滑后,迎来了久违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出现比较明显的好转迹象后,各国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是否能松口气了呢?笔者认为,还不能,尤其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用经济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法尚未臻于纯熟的中国来说,后危机时代的宏观调控任务可能更复杂,更艰巨。 

  宏观调控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对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初,国际市场环境急剧恶化的形势十分明朗,中国得以做出准确判断,及时采取果断应对措施。现在,虽出现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号,但复苏前景还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复苏受阻,中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只能是继续扩内需,保增长;如果复苏强劲,则可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而保增长和防通胀是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政策措施的。因此未来中国在选择调控手段,拿捏调控力度、节奏时将面临更复杂的抉择。“乍暖还寒,最难将息”。

  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其次为价格稳定,再次是维持经济均衡增长,而实现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靠市场自发力量。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中,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危机前,中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增长,成绩斐然,但也在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方面累积了大量矛盾。靠市场力量消化、调整这些结构性矛盾,可能要花费更长时间,遭受更多痛苦。为此,中国选择了在宏观政策指导下的渐进式调整方式。危机前,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为应对突如其来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国在推出“四万亿计划”的同时,也没忘了推出着眼于结构调整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肯定将越来越偏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应对一时性经济危机的举措相比,实现结构性调整的目标显然是一个更复杂,更艰难,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后危机时代宏观调控面对的利益格局将更为复杂。世界经济危机来临后,中国各地各行业都受到冲击,中央及时果断推出的“保增长,保就业”措施符合各方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因此全国普遍拥护,共度时艰。而在后危机时代,如果宏观调控指向“经济过热”,“通胀抬头”,或者是进行“有保有压”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伤及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眼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