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艺术的槌声
[发布时间:2010-01-21 14:57:11 点击率:]

 迪拜不再是文化的沙漠。

  迪拜秀丽的风光,雄伟、豪华和奇特的建筑,不仅仅吸引着旅游者的目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们的垂青,茫茫沙漠开始生长艺术的绿叶。

  在这里,不仅有着古老质朴的博物馆,同时不乏前卫的博物馆;有着本土的画廊,甚至不乏国际影响力,也有着世界顶级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此开设拍卖专场。德黑兰艺术家法尔哈德·莫欣2004年和2006年都在这里举办过织纹帆布画展,两幅巨大的帆布画作悬挂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的休息大厅里。迪拜正逐渐成为一些艺术家的第二故乡。

  如果说10年前迪拜的艺术品市场,主要是以游客为目标的沙漠风光水彩画,展示在酒店、商场和许多民间画廊里。如今,这座城市拥有多家拍卖行、一个国际艺术展,以及几座类似伦敦的画廊——在它们前面都有一个公共画廊或艺术学校。

  2005年,佳士得拍卖行在迪拜开设办事处,欧斯亚和宝龙2009年也相继在这里成立拍卖行。2006年5月,佳士得在迪拜首次举行拍卖会,拍品主要是中东和印度的艺术品,成交额达840万美元,是预期的两倍。2007年2月,佳士得在中东地区取得了5110万美元的成交额,在迪拜举行的“当代珠宝和手表”专场拍卖成交总额达到1181.4万美元。

  在迪拜举行的秋季“国际现代和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创造了62项拍卖的世界纪录,例如阿拉伯艺术家阿哈阿迈德·穆斯塔法的作品就拍出了65.7万美元的成交价,伊朗艺术家法朗·穆斯瑞的《一个世界》以60.1万元成交。佳士得拍卖行欧洲及中东总裁尤西·皮尔卡宁表示:“迪拜作为国际艺术品市场中心的潜力,正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提升。”佳士得现代和当代阿拉伯及伊朗艺术品专家威廉·劳列表示:“迪拜可能成为一个西亚的枢纽,就像香港是东亚的枢纽一样。”

  2005年来到迪拜的,还有英国画廊主约翰·马丁和投资银行家迪特·弗洛德,他们找到当地合伙人阿斯马·阿·沙比比,与坐拥50亿美金资产的阿布拉阿之基金(Abraaj Fund)合作创办迪拜艺术博览会,使迪拜艺术博览会从一出生就含着银汤勺,带着贵族的气息:阿联酋旅游及商业部将其作为最重要的文化项目携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鼎力支持,艺术博览会国际组委会中不仅有AliaAl-Senussi公主等皇族成员,还包括数位伦敦艺术收藏家,泰德美术馆赞助人Fatimah Maleki and Maya Rasamny,古根海姆美术馆收藏委员会成员Payal Chaudhri 、Dana Farouki等当代艺术领域重量级人物。首届迪拜艺术博览会于2007年在一家豪华度假酒店拉开帷幕,有41家国际性画廊参展,以伦敦和中东当地的画廊为主,成交额约1000万美元。

  2008年,全球200多家画廊申请,但只有68家被选中参加第二届博览会,分别来自伊朗、印度、黎巴嫩及伦敦、纽约、柏林、莫斯科、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中国,成交额达2500万到3000万美元。除首席赞助商Abraaj 投资基金外,还有摩根斯坦利、高盛、瑞士信贷集团等。著名收藏家Charles Saatchi 委托其艺术顾问以8000美元买下巴基斯坦艺术家HumaMulj的骆驼装置作品《阿拉伯喜悦》,以20万美元将艺术家Jitish Kallat一组大型波普风格人物肖像收入囊中,购自孟买的Chemould Prescott Road 画廊。拥有众多印巴背景艺术家资源的Aicon 画廊代理的艺术家Debanjin Roy作品《甘地画像》以2万美金成交。

  2009年3月18日,第三届迪拜艺术博览会在朱美拉酒店开幕,展览包括465个艺术家的近2000件艺术品。约翰·马丁说,在过去的三年里,迪拜博览会创造出来一个很好的平台,让艺术与商业在一种聪明的富有刺激性的环境下结合。与世界一流画廊和艺术团体的创新型合作,让迪拜博览会成为不会被遗忘的艺术盛会,在这个平台上,新兴画廊与新锐艺术家与具有独特视角的藏家互相吸引。

  《艺术报》记者安东尼娅·卡弗表示,尽管这一切仍然处在早期阶段,但一些人目前预测,阿拉伯和伊朗的现代艺术品市场,将反射出印度艺术品的兴起,这个以迪拜为根据地的地区,将成为继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之后的又一只“老虎”。

  本地艺术画廊的兴起,喻示迪拜的艺术绿叶开始生根。尽管迪拜本地画廊数量不多,但发展还算迅速,第三线画廊被认为是最能与国际艺术界沟通的本地画廊。起步于2005年的第三线画廊将视线放在了中东地区的当代艺术和文化上,这个画廊不仅从事商业项目,也致力于向中东和伊斯兰世界的公众推荐本地区的文学、电影和手工艺。

  第三线画廊由SunnyRahbar、OmarGhobash和ClaudiaCellini共同创办,他们敏感到市场的兴起也会让本地艺术家的创作被外界所了解,在画廊代理的22位艺术家中,多为中东裔,但很多人的艺术经历非常复杂,比如MonirShahroudyFarmanfarmaian,她出身于伊朗的上层社会,去巴黎学习艺术,上世纪70年代曾在纽约驻留,与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都有过交往,MonirShahroudyFarmanfarmaian身上兼具伊朗的传统文化背景和西方的教育、创作经历,在她优雅从容的谈吐及当代又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创作中留下了痕迹,这也是第三线画廊努力寻找的一种“新语言”,这种语言不像过去那样被西方影响和定义,它是当代的,站在自身立场上的视觉语言。

  为此,迪拜在完成博物馆建设后,还将建造一座中东现代艺术博物馆,为生长的艺术绿叶寻找源源不断的生命清泉。这座有关中东现代艺术的博物馆,预计面积2.5万平方米,地点设在文化村的KhorDubai河岸,预计耗资2.55亿英镑。设计将结合大海和迪拜传统航海事业的要素,并模仿阿拉伯沿海的一种独桅帆船的外形。在博物馆的一端将是一座60间客房的饭店以及餐馆和零售空间,博物馆的建设预计在2011年完成。

  迪拜与艺术越来越近,但没有深深的根系,没有充足的水源,艺术的绿叶繁茂葱郁谈何容易?2009年11月25日掀起的债务风暴,使迪拜艺术市场在跳了一场短暂的华丽的华尔兹之后,开始归于平淡。人们开始发问,艺术的槌声,何日再次响起?

  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显而易见,艺术品市场受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一年前,许多热拍品被停售。流动性枯竭,原先抢手的现代派绘画突然成了一文不值的垃圾。它们看着就像垃圾。现在市场回暖了,垃圾又光鲜亮丽了起来。在艺术品市场,人们的思维与股票投机者很相似:价格越高,看着越顺眼。这次的迪拜危机在艺术品市场中也制造了些许恐慌。缺乏流动性时,上万亿的财富轻易蒸发,人们对这一惨痛经历记忆犹新。

  迪拜的确创造了属于阿拉伯世界的艺术神话,但“底气不足”的迪拜,“要成为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全球艺术品市场来说,以迪拜为代表的中东市场的价值亟待重新定位,“锦上添花无疑比雪中送炭更符合其实际的情况。”

  迪拜政府在欣赏美妙的艺术槌声时,是否看到了那双缺失艺术教育的空洞眼神。必须看到,迪拜“大多数社会阶层仍处于艺术蒙昧的状态,不仅对自身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外来文化也缺乏足够的了解;本土大众的艺术购买力不足,仅集中于皇室以及贵族阶层的购买与消费,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之,中东地区相较世界其他地区,在宗教、趣味、格调以及购买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其艺术市场与全球市场的交互性、融通性也相对不足”,无法独立支持艺术市场的持续发展。

  金钱与体制的共谋力量,或许也在摧毁迪拜沙漠艺术绿叶的生长,并超越了人们对艺术本身的期待与可能的想象力。“艺术是种素养”,需要持续恒久地培养,“让艺术与商业在一种聪明的富有刺激性的环境下结合”,不仅要刺激艺术大树顶稍耀眼的成交额,更要致力于根系默默地浇灌。

  愿这种刺激,能让迪拜更有深度,我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