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四川灾后重建情牵全球
[发布时间:2010-04-14 10:22:35 点击率:]

  本报讯(记者 邹元春) 农业部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四川地震灾后农业恢复和重建项目成果通报会,2010年4月12日下午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宾馆举行。出席通报会的有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维多利亚·赛奇托莱科女士、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姚向君女士、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胡相全、四川地震灾后农业恢复和重建项目国家项目经理王海滨博士,主持成果通报会的是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廖崇光。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农业部共同实施的四川地震灾后农业恢复和重建项目于2010年3月底顺利结束。项目的宗旨:通过提供农用物资和技术支持,帮助项目区内的四川安县、北川、江油、绵竹和什邡县(市)的地震灾民恢复农业生产。项目总金额约230万美元,由粮农组织、卢森堡、比利时、瑞典和拉托维亚政府捐助。

  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工作,项目共向10835户农户提供了价值近130万美元的农业物资。项目资助的农资主要有遮阳网15.4万平米,食用菌菌种20.5万瓶,复合肥及配方肥1840吨,蔬菜种子6200袋/听,马铃薯种薯443吨,防护服400套,手动喷雾器181台,重建两个小型茶叶加工厂的基建材料和设备。另外,项目还组织各类实用农业技术培训243期,培训农民和乡镇农技人员11,284人(次);组织受训人员外出考察7次,参与人员440人。项目不仅帮助灾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及时满足了他们恢复生产所迫切需要的农用物资,还提升了他们种植技术水平,开阔了眼界,因此深受受援农户的欢迎。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大大加快了各项目区农业恢复重建步伐。什邡的食用菌、绵竹的大蒜和果树、江油的蔬菜、安县的小麦和油菜、北川的马铃薯和茶叶等产业在本项目带动下恢复势头明显,为灾区农民群众减轻经济负担,恢复生产能力,增强生活信心,实现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什邡市湔氐镇,通过项目援助,恢复种植食用菌6000万袋,实现户均增收10500元,人均增收3500元。在江油市九岭镇,通过项目援助,项目村蔬菜亩平收入达16000元,比项目实施前增长129%,人均增收1200元。绵竹广济镇蒜农通过培训掌握了最佳蒜苔采摘技术,使蒜苔的产量和等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经济收入可增加20-30%。项目为北川禹里、漩坪和白坭三个镇1080户农民提供脱毒马铃薯种薯443吨,可播种面积3000亩,收获马铃薯450万公斤,产值540万元,户均创收5300元。项目为安县2290户农民发放油菜和小麦复合肥824吨,施用面积2万亩,每亩增收65元,受援农户增收135万元。

  从最初的设计阶段到整个实施过程,项目严格遵循粮农组织的管理程序,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同时,又充分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通过参与式的方式,与地方政府、基层实施机构和地方社区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确保项目资助能用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和社区,取得最佳的效果。灾后农用恢复和重建千头万绪,项目在确定援助内容时,采用了重点扶持主产作物的方式,即在每个项目县确定1-2种主产作物,然后根据主产作物的种类、农时和农民的需求,确定受益群体和需要的农资种类、数量和技术支持。这种方式容易为农户所接受,见效快。

  在援助方式上,项目注意实物援助与技术援助兼顾,既解决灾区群众当务之急,又注重灾区群众和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能力的提升。项目期间共组织培训和考察243次,向农民和村镇农技干部传授高产优质新品种、栽培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农药使用安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乡村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受到了农民的好评。

  为了克服传统物资援助中种类单一、周期长的缺陷,项目还将代金券首次应用在灾后农业恢复重建中。在使用代金券发放农资时,项目向受益农户发放一定数额的代金券,农户凭代金券在指定的商店里选购自己需要的农资种类。与直接采购相比,使用代金券的农户的选择范围从一种增加到15种左右;价格平均比零售价低5%以上;不需要考虑临时存储和分发费用。另外,参加代金券活动的经销商都是在当地选择,这样不仅保障了可靠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而且也有利于灾后农资供应体系的恢复。项目在绵竹和安县先后实施了三项代金券活动,总金额20余万美元,受到农户、供应商和基层项目合作伙伴的欢迎。实践证明,代金券在灾后农业重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