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对抗华润 青啤主打“微观运营”牌
[发布时间:2010-05-21 09:18:50 点击率:]

严旭表示,青啤新营销模式最终是要将微观运营策略嫁接到大客户的运营体系中去。青岛啤酒实行的是“大客户+微观运营”的营销策略。针对大客户主要是发展具有相当实力的一级批发商,一旦大客户发展成功,各地营销分公司不再下设办事机构。

  □ 河川

  

  长期研究青啤股份经营状态的一位啤酒行业人士认为,过去几年青啤股份一直注重利润收益,但去年公司与主要竞争对手华润雪花啤酒的销量差距拉大,华润雪花去年销量达到837万千升,比青岛啤酒高出了42%;而另一对手燕京啤酒今年一季度的销量增幅比青岛啤酒高了4个百分点;这一切都促使青啤股份开始注重销量和利润保持同步增长的策略。

  

  重品牌推广 轻市场营销?

  在3月份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公司总裁孙明波表示,青啤在多个区域的销量出现大幅下滑,对此,公司营销系统相关负责人认为原因之一是“竞争对手华润雪花对市场投入的费用过大,致使青啤处于被动局面”。

  2009年,青岛啤酒先后与NBA和中视体育合作,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大规模拉拉队选拔赛,据媒体报道,仅此项合作费用就超过5000万元。但在花巨资投入品牌推广活动的同时,公司市场占有率却未得到明显提升。

  有啤酒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青啤股份和华润雪花都有各自的全国性品牌活动,但华润雪花在产品促销上的力度却远远高于青岛啤酒。比如在上海市场上,华润雪花主要的营销策略放在了促销费用上,比如实行买4箱送1箱的营销政策等,有的产品甚至买一送一。而对青啤的消费者而言,这样的优惠是“可望而不可即”。

  

  品牌整合犯下操作性错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青岛啤酒一方面通过收购中小啤酒厂实现扩大外延式增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在品牌整合方面犯下一些操作性的错误。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青啤以“割麦扫雪”(麦指银麦,雪指华润雪花)来收复失去的市场,“其直接后果是花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钞票去买回销售渠道”,一啤酒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硬要将当地卖得较好的汇泉啤酒换成崂山啤酒,等于重新花时间金钱来培育新的客户。”

  有了那次惨痛的教训,青岛啤酒去年6月收购济南趵突泉啤酒时就显得非常谨慎,不仅保留了趵突泉啤酒的品牌,而且在人员配置上也没有像过去那样全部撤换,除了主要负责人由青啤股份派遣外,其他营销人员仍是原趵突泉员工。尽管在趵突泉收购上显得小心谨慎,但收购后的销量却仍不容乐观,在去年夏秋季曾一度下滑40%。

  新营销模式利大于弊?

  青啤营销人员告诉记者,青岛啤酒实行的是“大客户+微观运营”的营销策略。大客户主要是发展具有相当实力的一级批发商,一旦大客户发展成功,各地营销分公司不再下设办事机构。

  “百威啤酒在内地的营销人员才1000多人,而我们在全国的一线营销人员就高达1.2万人。”青啤营销总裁严旭认为,大客户发展起来以后,不仅能够帮助公司快速建立营销渠道,而且营销人员也可以得到精简。

  而一名熟悉青啤营销策略的啤酒行业人士却告诉记者,“将青啤办事处的销售人员转移到大客户那边,很多经销商不愿意接收;另一方面,营销人员从青啤转到大客户那边,尽管都是为青啤做事情,员工却都认为经销商不像青啤那样有保障,尤其是面临薪资福利待遇及职位变更等问题时更是如此。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青啤在今后是否会增加销售费用投入的问题,孙晓航表示目前尚不清楚,仅表示销售费用的投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青啤下一个季度是否能改变被动局面,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

  

  1、解读“微观运营”

  “微观运营”,是将一线业务人员实行定点定格管理,具体操作办法是给每个业务员划定区域,业务员每天需要报告当天所拜访的客户和具体时间,晚上还需填写拜访客户的详细信息,包括几点几分在哪个客户处拜访。拜访期间,销售主管或文员会不定时打电话抽查。一旦时间上稍微有出入,就有可能面临少则50多则两三百元的罚款,有的予以开除。

  

  2、浅析市场销售数字

  近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啤股份)发布2010年第一季度业绩公告,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啤酒销量122.6万千升,同比增长1.5%;实现销售收入40.9亿元,同比增长9.0%;实现净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42.7%。

  这些在外人看来令人艳羡的数字,却让公司董事长金志国及他的管理团队并不满意。今年一季度,母公司在销售费用上面投入4.56亿元,比2009年的2.79亿元增长了1.77亿元,增幅达到64%,销量却只增加了1.5%。“这明显与公司2010年量利平衡的营销战略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