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金融危机是主要的原因,由于在欧美国家的业务收缩,因此,在裁员和外派之间作出选择时,可能会选择后者。
□ 赵奕
回顾外资公司在中国内地发展的历史,从早期进入时的全班外籍人马到后来逐步有本土人士进入管理层,而现在的潜在趋势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中高层管理者倾向于使用外籍人士。
一位跨国IT服务企业的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上述现象在该公司表现十分明显,该公司2008年后多个重要中层岗位已经全部换成外国人。当中层出现大量外国面孔时,不仅增加了总部对于本土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压缩了本土人士的晋升空间。这位人士略带抱怨地告诉记者,自从外籍中层员工进入到团队后,不仅仅是增加了部门的支出,同时以往有机会晋升的员工也失去了晋升机会,晋升无望的员工甚至很快跳槽。
“原先,本土员工晋升的上限是副总裁,但随着外籍员工的不断增多,玻璃天花板在不断降低,即便是中国人进入高层管理团队的,也是因为他有海外的学习、工作经验,单纯本土出来想要做到较高层级的已经非常困难。”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500强企业员工对记者表示。
收权
松下电器对于自己的本土化目标,定为在华35%的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自本地,但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难度颇大,日资企业相对封闭的用人体制和严格的晋升制度,让本土人才在其中的发展难度颇大。2007年,松下电器硕果仅存的两名中国高管相继离职,先是松下电器副董事长张仲文离职,随后松下(电器)中国董事兼家电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夏智刚离职。
同年,另外一家500强公司戴尔宣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刘峻岭去职,接替他的是外国人——此前的联合总裁闵易达。刘峻岭去职时,是戴尔进入中国8年后任命的首个中国高管。
同样在2007年,进入中国不久的百思买宣布,加拿大籍华人杨得铭将出任百思买亚洲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与此同时,百思买高级副总裁、百思买中国区主席兼总经理吕维民将不再担任中国区总经理职务。 吕维民是本土人才,也是百思买开疆辟土的功臣。
2009年2月底,中德安联保险中国区分公司业务负责人叶志佳被调整出公司,其工作被CEO维尔福·布莱克本(Wilf Blackburn)直接接管,与此相伴随的是10位以上高管的岗位职能调整,但贯穿其背后的关键词是“收权”。
而当年3月,GE医疗中国公司董事长陈治去职,位置由GE医疗来自拉美地区的穆思礼接任。陈治为中国台湾人。
进入2010年,外籍员工接手本土人才位置的情况并未改变,SAP、SONY等公司都作出了相应的人事调整。
金融危机后的“外派”
为何部分跨国企业选择由外籍员工代替本土人才来执行管理?“自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是最为主要的原因,500强公司大多在全球开设业务,由于在欧美国家的业务收缩,因此,在裁员和外派之间作出选择时,可能会选择后者。”一家全球知名人力咨询公司的人士表示。
“我们正在收缩美国业务而增加中国业务。”诺华制药全球CEO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诺华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在美国裁去了500人,而在中国,到2013年之前,员工人数将翻番。
而另一方面,从成本和生活水平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已经相差无几。京沪两地的生活成本甚至高于纽约、洛杉矶、华盛顿,也高于罗马、维也纳和阿姆斯特丹,一位被派往中国的职员,并不会因为去了一个欠发达、成本较低的地区,而在收入上受到任何影响;恰恰相反,中国一线城市中发达的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让外派人员不会在生活质量上打折扣。
“事实上,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持,跨国公司在华用人策略正在偏向于保守。”一位翰威特的顾问表示,假如部分跨国公司出现了外籍人士大面积代替国人的情况,可能与这家跨国公司的具体战略有关。
“公司也在考虑让更多中国人外派到国外去,在国外进行两到三年的工作,这方面的个案已经不少。这也算是他们渴望借鉴中国市场经验,利用国内人才的一种举措。”前述500强公司的这位员工告诉记者。
上一主题:私募投研人员缺口急速扩大
下一主题:需要懂得什么是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