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拾禾
某中医曾说,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套用一下,成本的问题恐怕还要用成本来解决,至少在富士康应该如此。
富士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的半年报显示,2010年上半年净亏损1.42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亏损的0.19亿美元扩大了6.5倍。201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向好,复苏迹象明显,可是富士康的业绩却“逆市”同比下滑,其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时期也仅亏损了2100万美元。
细读财报,原因自现。
截至2010年6月31日,公司共录得营业收入32.3亿美元,较2009年同期的31.6亿美元增长了2.2%,但毛利率却由去年同期的6.6%大幅度下滑至2.8%,毛利同比下降1.19亿美元。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力资源成本激增。富士康上半年员工成本总额为2.4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2.34亿美元;雇员总数从11.87万下滑至11.25万,人均员工成本为2160美元,同比上升9.52%。
IT代工企业利润本来就微薄,而手机企业因自身竞争压力加剧,不断向代工厂商压缩成本。加之“跳楼门”迫使上调工人工资,向内陆城市搬迁工厂等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调整对富士康上半年业绩造成了负面影响。
IT代工企业的产品成本通常会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任何成本构成的变化都会对企业利润造成一定影响。而当前富士康最需要制定的是战略层面的成本规划。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与该企业的战略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各项成本行为。
除了毛利率下降是由于市场因素影响外,人力资源成本的暴增或许是富士康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涨薪”仅仅2个月,成本就增加了近1亿元,这不得不迫使富士康在战略层面上另谋出路,或许比深圳人力资源成本低40%的内地二三线城市更加适合“富士康模式”。
富士康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为控制生产成本,大规模内迁的计划已经启动。
目前富士康在内地的工厂厂房建设已基本完成。今年正式投产的富士康重庆基地,将不自建生活区,将员工工作之外的时间交给社会。
富士康的内迁也许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控制快速上涨的生产成本,许多制造企业都从战略管理层面出发,将工厂迁至成本较低的地区。
富士康母公司是鸿海集团,而业内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当一项产品价格下跌到大家都无利可图时,就是鸿海开始赚钱的时候了。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也表示,如果连涨薪的几亿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你也太小看富士康了。
相信郭台铭的霸气会解决富士康当下最大的成本难题,从而给我国制造企业创造一种新的“富士康模式”。
上一主题:中石油:巨额利润将“花”在哪里
下一主题:争夺“阿里巴巴”:“国美战争”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