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天府与百事品牌之争 “国牌”赢首战
[发布时间:2010-12-13 15:20:23 点击率:]

  □ 张琴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宣判,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等属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所有,百事可乐公司应停止使用并返还配方及生产工艺等资料。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品牌之争首轮获胜。

  据介绍,合资前,天府可乐占全国可乐饮料八成市场份额,在全国有108家分厂,年利税7000万元,纯利润约1000万元,总资产近亿元。1994年与百事可乐合资后,合资公司未遵守生产天府可乐占50%份额的承诺,逐年减少天府可乐生产,到2005年时仅1%。与此同时,合资公司累计最高亏损达7000万元,中方公司未分得一分利润,成为特困企业的天府可乐集团于2006年出售全部股份,至此百事控股94.4%。

  2009年,天府可乐集团向法院提起诉讼,百事可乐公司先后两次申请异议。百事可乐公司认为,合资经营合同明确规定,纠纷协商不能解决时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法院无管辖权。此外,百事公司一直在根据公司章程以及董事会的决策生产天府可乐全套产品,天府可乐集团在股权转让后无权干涉百事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

  天府可乐集团向法庭提供了相关合约、文件、证明材料及实物等证据,百事公司进行了举证和辩解。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百事公司对法院管辖权异议已裁定被驳回,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是属于天府可乐集团的商业秘密,合资时也未作价入股合资公司,百事公司应停止使用并返还。

  此外,对天府可乐集团提出的百事公司侵犯商业秘密并要求民事赔偿的诉讼请求,法院以缺乏事实证据予以驳回。

  据悉,天府可乐集团还将就商标返还和合同无效继续向百事公司提起诉讼。

  合资

  “恩怨”16年

  所有的“怨偶”最初也许都有过爱情,天府可乐和百事可乐也曾有过一段甜蜜的“婚姻”。1994年,百事与天府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重庆百事天府公司。资料显示,当时,百事以现金出资1070万美元,天府则以土地、厂房和生产设备(折价730万美元)算为出资。按照双方的约定,合资公司生产的天府可乐应不低于总饮料产量的50%。

  但让天府方面未料到的是,在成立合资公司后,原先拥有75%以上市场份额,且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八大饮料厂之一的天府却连年亏损,销量更是逐年骤降。最终,天府品牌在市场上几近绝迹。同时由于债务缠身,2006年,天府方面将持有的所有股权以1.3亿元的价格出售给百事公司,自己则变成重庆市的特困企业。

  “联姻”的结束也是双方正式交恶的开始。

  2008年,天府踏上了追讨品牌之路。2008年11月,天府方面曾发表声明称:“自2008年10月15日以来,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前后累计向百事公司方面寄送6次正式的公函与律师函,但百事公司不予理会。”百事相关负责人则多次对记者回应:“不对任何天府百事之争及相关的传闻作任何评判。”

  “正是遭遇了不小的阻力,天府才决定正式诉诸法律。”曾参与天府相关决策和讨论的和君创业咨询公司总经理汤浩对记者介绍说,“在多方面研究后,我们将诉讼的要点集中在天府可乐的配方上。这也就是此次天府诉讼百事的具体由来之一。”(黄烨)

  反思

  八大民族品牌饮料“集体沦陷”

  在分析人士看来,天府可乐仅仅是我国民族品牌沦陷的“冰山一角”。就拿饮料行业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八大名牌”饮料,除健力宝外,其他品牌均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行了合资。但几无例外,北京的北冰洋、上海的正广和等品牌在“联姻”之后,都在市场上逐渐被“边缘化”。而曾经红极一时的乐百氏在2000年被达能收购后,在市场上也基本看不到了。

  在日化行业中,2003年被外资收购的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资料也显示,在上海牙膏厂和联合利华合资前,“美加净”牌牙膏年销量曾达6000万,出口量更是全国第一。但合资后,“美加净”由于宣传力度下降,一度面临无人问津局面。后来,尽管以5亿元的价格收回了“美加净”这个品牌,但其市场竞争力及经济价值已不如从前。

  不光如此,外资企业对中国民族品牌的控制事实上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医药行业中,人们曾经的首选药“白加黑”在2006年10月被德国拜耳医药收购,西安杨森虽然名字里有“西安”,但也早已被比利时企业控股;食品行业,好吃的双汇火腿肠在2006年被卖给了美国的高盛集团;甚至,在个别城市的水务市场,也出现了外资企业的身影,像法国水务公司威立雅在2007年1月就以17.1亿元的高价获得了兰州供水45%的股权……(黄烨)

  评论

  中国品牌,有多少伤痛的记忆  

  □ 谢登科  

  国人对沉寂已久的国货老品牌的伤痛记忆:

  “飞鸽”不再展翅,“永久”已不永久,“海鸥”奄奄一息,“梅花”凋零枯萎……

  在品牌的力量引领全球之际,一个个曾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品牌早已湮没在历史厚重的尘埃里。

  在饮料市场,曾控制国内市场的“八大名牌”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收编”。之后,无一例外地在市场上消失;在化妆品市场,国外品牌已占据75%的市场份额;在啤酒行业,年产5万吨以上的60家企业中有72%被合资;在洗涤用品市场,4大年产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被外商“吃掉”3个;在感光行业,除乐凯一家外,其余的全部被国外“吞并”……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场景——

  10月20日上午,一场庆祝奥迪轿车中国销售100万辆的盛典在长春一汽大众隆重举行。但此时,距离现场500多米的厂区一隅,已停产数月的红旗轿车正悲壮地等待着自己的下一次复出。

  22年前,一汽用引进的奥迪100技术开发了CA7220“小红旗”。此后,外方不愿在技术上持续输出,“小红旗”黯然退市;2006年,一汽把合作对象换成丰田,推出了红旗HQ3,但由于对外方技术的过度依赖,HQ3昙花一现。“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13年达到年产3万辆红旗的目标。”一汽负责人信誓旦旦。

  100万:3万,数字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没有品牌,就会受制于人;没有品牌,只能仰人鼻息。

  10月的北京,人们在瑟瑟秋风中排起长长的队伍,这样的场面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买一部iphone4手机。“苹果”掀起的品牌魔力横扫全球。与此同时,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国际集团却难掩窘困:继上半年亏损1.43亿美元后,第三季度再现业绩下滑。

  “短线作战、贴牌生产、初级加工是我们的致命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如是说。在全球市场上,“中国制造”被埋在那些华贵品牌的底层。

上一主题:国美之战

下一主题:没有车间主任的工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