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资源能源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源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传统的机械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生存压力不断增长,人类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现代工业文明建立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基础之上,化石能源的使用是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经济活动中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就像一层棉被一样裹在地球的表面,随着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地球温度也随之逐渐升高,带来一系列非常严重的气候和生态问题。据科学家测算,如果地球气温上升2℃,灾难性气候将频发,生态机制将失云去控制,大量生物将濒临灭绝,全球将面临农作物减产、淡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疾病增多等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约30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5%。生态环境破坏也造成了新型重大疾病的全球流行,“非典”、“埃博拉”、“禽流感”、“疯牛病”、“H1N1病毒”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古县人类健康的杀手。近几百年人类经济生产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显著超过此前几千年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总和,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最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接近10%的年均速度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但负面影响也不容不得忽视,传统体制下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掠夺性开发方式是一条难以为继的“负重之路”,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中国的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水、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5%、11%、4.5%、18%、7.3%。而每百万美元GDP的消耗的总能源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5.5%,但消耗的标煤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5%左右,粗钢占30%,水泥占54%。另一方面,我国正以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担负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为4000亿元。最近30多年来已经欠下一大笔生态环境赤字,生态环境开始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从外部环境变化来看,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和定价权缺失对我国资源能源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些都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努力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发展模式。粗放型发展显示出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同时也说明改进空间很大。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走低碳化发展道路。在2009年联合国召开的有关碳排放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方的原则立场,明确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将采取的重大举措。中国的立场和主张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充分理解和广泛认同。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必须保持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值达到15%左右,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实际上体现的是人类的文明程度,人与自然的综合协调既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取决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整合与协调。气候、生态、资源能源问题既是一个环境问题、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既关乎道德,也关乎经济利益。除非努力挣脱传统的机械自然观那种征服与被征服的而今,正视气候、生态、资源能源问题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现在起着力改变对资源能源粗放型使用,节约使用资源能源,否则,我们将会受到大自然和子孙后代的双重谴责。
上一主题:经销不是代销 要求退货无据
下一主题:借助信息化 企业进入“智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