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本报记者 王剑兰 王道海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济源,以黄河、长江、淮河等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悠久的历史馈赠给济源不可胜数的文明瑰宝,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址遍布各地,木结构古建筑居河南全省之首,历史传说、神话寓言名播中外,如黄帝祭天、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在此流连驻足,挥毫泼墨,白居易盛赞“济源山水好”,乾隆帝称誉其为“名山胜迹”。
济源境内高山、大河、丘陵、平原交相辉映,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天下第一洞天”山拔谷深,雄、奇、险、秀、幽一体兼备;济渎庙内古建林立,亭台楼榭,巧夺天工,垂柳清泉,为我国北方少有的古典园林……而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此兴建,将古老的黄河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构成了碧波荡漾、港湾交错、山水相融的“高峡平湖”壮丽画卷。
近年来,济源市依托众多的名山胜水和文物古迹,本着“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指导思想,投资数亿元强力开发旅游资源,从而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成为了中原地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尤其是其七大旅游品牌景区,各具特色,熠熠生辉——道教名山王屋山,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十里画廊”五龙口,景色十分迷人,亦为“猕猴王国”。“茶道之源”九里沟,乃唐代“茶仙”卢仝的故里。“祭水圣地”济渎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古“四渎”中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他如“女娲之乡”小沟背,“浪漫岛国”小浪底,“皇家山水”黄河三峡等,均已成为“中原第一高峡平湖,华夏罕见大河风光”之典型,为济源增添了现代化的异彩。
全世界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城市化进程。相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将城市人口向农村赶那样一种小农经济模式,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事实上具有了某种革命性、突破性的意义,更具有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之变和行为之变。济源市统筹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俗思维和作为,同样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A
探索城乡一体化新模式(上):
产业结构调整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基
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济源市委、市政府深切体会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济源已经具备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004年,济源市委、市政府提出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在我国较早开始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作为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的产业经济基础,关键首先是产业结构要合理、协调,产业的创新能力要强。经过认真调研分析,济源市提出了“调一、强二、培三”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步伐。
“调一”,就是加快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济源市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重点促进养殖业和加工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蔬菜、林果、药材等特色种植业,进一步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强二”,就是强化第二产业在济源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做强做优工业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过不断调整,济源的工业在二产中的占比已达95%,其中塑料光纤、纳米材料、生物农药、矿用电器和先进制造业占比越来越大,使济源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培三”,就是确立以旅游业为重点,培育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从2006年开始,济源市连续5年举办王屋山国际旅游登山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登山爱好者。全面启动济渎庙区域、五龙口温泉区域、西霞院—小浪底区域、曲阳三湖区域等四个水资源开发项目;发挥济水文化、黄河文化、愚公移山精神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扎实推进餐饮、酒店、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及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的发展层次、规模和水平。
B
探索城乡一体化新模式(中):
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励精图治
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近年来,济源市级财政逐年加大对“三农”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2006年1亿元、2007年2亿元、2008年3亿元、2009年3.9亿元、2010年4.5亿元。各镇级财政也结合市里有关政策,将新增财政的30%以上用于“三农”。据统计,济源市累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近20亿元。济源市还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就业实施意见》等28个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配套文件,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并率先在河南全省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
为力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效,济源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每年将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分解,设立工作台账,采取市政府与各镇、街道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形式,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严格考核的绩效管理。并以“3581”农民增收创富计划、“3+1”工作、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建设、“百村富民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双二十”活动、新老典型村结对竞赛活动、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建设等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方式和手段,在全市按不同的情况推广和开展。
与此同时,济源积极推进工业向集聚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加快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积极稳妥地实施“六个统筹”,即统筹城乡规划,实现空间布局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一体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乡生活和发展环境一体化。
探索城乡一体化新模式(下):
加快新农村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C
济源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思想,不断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为了保证把钱花到实处,从2008年开始,济源市每年的涉农资金单独进行预算,既做到了公开透明,又便于操作。
2005年以来,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从2006年起,已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根据省统计局对新农村实现程度25项主要指标的排序,在2008年河南省新农村建设500强评比中,济源市有125个行政村进入了全省500强——行政村总数不及河南省1%的济源市在全省“500强”中的占比高达25%!
据河南省统计局根据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测评,济源市城镇化率达到49.01%,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已达到76%,仅次于省会郑州。2005年,济源在全省率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全覆盖;2007年,济源形成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医疗保险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医疗保障的城乡全覆盖;2009年,作为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市之一,济源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调高基础养老金,每个月多支出560多万元用于农村养老金的发放……全市已经实现村村有标准化卫生所、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有拓展型信息网点;建成村级农家超市421家,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清洁能源(含沼气、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86.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认为,济源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进程中注重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注重以城市化的理念建设农村,注重以市民化的理念塑造农民,同时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注重节能减排,为其他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借鉴。
建设特色名城、精品之城
D
济源市确立了 “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建设目标,树立了“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用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坚持“大建设、大改造、大见成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绿、亮、净、美”工程。
济源市的可贵之处,在于立足长远,眼光超前的城市规划。济源被省政府列入“中原城市群”和“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后,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对城市50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将城市性质定位于国家级能源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工业旅游城市;将全市1931平方公里全部纳入市域一体化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突破了狭窄的地域框架,确定了一个中心、三个组团、三个重点功能区的城市发展大格局。
在规划先行的科学指导下,济源城市建设突出了以大规划奠定发展大格局、以大轴线拉开城市大框架、以大组团构筑城市新空间的突出城市大气,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目的;以绿出秀气、亮出秀气、美出秀气、洁出秀气达到彰显城市秀气,打造城市魅力目的;以凸显水的灵性、彰显建设灵气、提升文化灵气达到凸显城市灵气,深化城市内涵目的。
济源市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保持城市功能的适度超前。近年来,先后新修、改造31条城市道路、14条城市桥梁,形成了“一环十纵十一横”的城市综合街路格局,相继建成了城市自来水二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西气东输天然气利用(济源段)管网工程、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一批公用设施项目。城市的吸纳力、凝聚力和辐射力有效提高。
事实上,我们在济源采访时看到一大批精心建设出来的城市街道、建筑小品。大气恢宏的世纪广场,造型独特的篮球城,集老年人活动中心、群艺馆、青少年宫、影剧院为一体的文化城,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栉次鳞比的住宅楼……以独特的造型、别致的风格、深厚的底蕴,无不展示着济源这座历史名城的丰富内涵、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书写愚公故里新传奇……
E
济源传承的,是一则炎黄传人的老故事:远古时代,愚公怀着沟通外界的梦想,带领子孙挖山不止,由此感动上帝,派大力神将挡道的太行、王屋二山移走。
济源演绎的,又是一个动人的现代传奇:现代济源人秉承“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愚公精神,攻坚克难,科学发展,演绎出一部愚公移山的新故事。
近年来,济源确立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城乡一体化作统揽的基本指导思想,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三番以上,率先在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依靠思想的大解放和开拓创新的苦战奋斗,济源市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投融资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改革,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成为推动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依靠思想的大解放和开拓创新的勇敢探索,济源市跳出济源看济源,把济源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的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和思考,主动融入周边经济圈,主动承接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济源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勤劳勇敢智慧的68万济源人民一定会在济源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十二五”开启的今后岁月中,不断书写出崭新的发展篇章,创造出愚公故里的新一轮传奇!
【编后感言】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人民实现中原崛起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济源市委市政府认为,愚公移山作为一种敢争天下先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敢于打破传统生存方式的非凡胆略和创新思维。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我们不难由此看到过去并不太被人“看好”的济源市辉煌崛起的一些内在原因;不难看到全市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战天斗地风貌;更不难从中窥见到地方“父母官”们造福一方的呕心沥血。诚如济源市委市政府表示,在今后的发展中,济源市将继续弘扬新时期的愚公移山精神,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提出的“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不动摇,在突出工业强市和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发展思路、总体规划和推进措施不松劲,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实现三次产业、城市与农村、发展与生态、经济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从而在即将开始的“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济源的目标。
自从三皇五帝到今天,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前无古人的这次最佳发展机遇,古老而年轻的济源市,通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率领勤劳勇敢的济源人民发扬愚公移山苦干精神和现代开拓创新意识的共同奋斗,书写出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绚丽篇章,济源在一个贫穷了千秋万代的昔日偏居之地辉煌地崛起,也预示着济源市定将会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大踏步地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