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国美之战
[发布时间:2011-02-21 12:02:17 点击率:]

  □ 韦桂华 著

  第2章 独裁与分享的选择:

  黄光裕一姓天下的成与败  

  独占,分享;职业,事业——

  企业前进的道路往往会在这里拐弯

  有一种研究认为,“如果没有公司,工业革命可能都会晚来。”

  还有一句话说,“如果没有公司,蒸汽机的发明可能都要逊色很多。”

  公司是什么?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公司的力量》总导演任学安有一段精彩评述:

  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广泛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被看作是“人类的成就”。尤其是股份公司惊人地崛起和当前无可争辩的统治性地位,被公认为是现代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一个不争的事实: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正左右着世界的经济运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就造成一场飓风的这只蝴蝶就是——公司。当下由公司编织的全球经济网络,几乎笼罩了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公司无处不在,公司已化身为一种生存方式。

  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成为个人实现梦想的平台,也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同时,从大范围来讲,公司自身变迁及其日渐扩张的路径,蕴含着人类不断认识财富、认识市场、认识权力、认识人性的思想历程,勾画出市场经济调适演化、国家竞争此消彼长的清晰脉络。公司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公司推动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公司改变社会秩序、影响制度建设。但同时,公司也放大了人类的贪欲,带来权力失衡和贫富悬殊。

  这个组织已经显示了足以撼动世界的能量。

  作为公司的灵魂人物,创始人的地位与影响是独特的,甚至也是持久的。2003年笔者开始接触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新疆德隆,2004年新疆德轰然崩塌,2006年出版《一个人的企业》。笔者得出的一个结论:德隆掌门人唐万新是个“五独俱全”的商业奇才:独立、独特、独行、独裁、孤独。

  “五独俱全”的唐万新,将德隆浓缩成他自己,成为一个人的企业。独享德隆、独享自己的唐万新,肯定有许多话要说,而他现在又能对谁说呢?

  一个人的步伐再快,也会赶不上时代;一个人的财富再多,也难以富过三代;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以整合这个世界;一个人的视野再远,也无法穿越未来;一个人的心境再高,也越不过历史的天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江湖已经远去,一个人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结束。与时俱进者生,超时超进者亡。人不可以生活在真空中,企业不可以生存在梦境里。落地才能生根,生根才能成长,成长才有未来。

  一个人的企业,是最具成功魅力和神话色彩的企业。但企业的天不是一个人,而是众多人,企业的财富必须蕴藏在制度、人才和文化之中。

  一个人的企业,也是极具危险、极易崩溃的企业。基业常青,必须造就超越个人能力的卓越的企业文化。

  中国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一个人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绝大部分“五独俱全”。一个人的企业必然会被市场哲学颠覆,“五独俱全”的企业家可以创造一个成功的企业,但难以打造一个伟大的企业。

  加拿大汽车交易商道格拉斯·埃弗里特(Douglas Everett)说:“有人活在梦幻世界,有人直面现实生活,还有人将其中的一种变为另一种。”将梦幻变成现实,唐万新、黄光裕皆属于这一种。

  在浓重商业文化地诞生的黄光裕,传承了潮商的睿智、快捷和冒险,其眼中或许只有财富的不断垒高而人本意识的不断进化。在此,摘录黄光裕和几位记者的一段闲散对话,时间是2006年7月,国美和永乐并购案不久。正是由于闲散,或许能让人们更为深刻地体悟黄光裕的财富人生。

  记者:假如你离开人世,你希望在墓碑上的名字下刻点什么?

  黄光裕:这个问题有点儿太过遥远。如果到了那一天,我希望最好是无字碑,只让国美的名号永远留存下去。

  记者:你最不喜欢自己哪种情绪?

  黄光裕:急躁。因为我做事非常认真,以求尽快完成,却稍微会显得脾气急些。所以若能抛掉“急躁”这种情绪,应该能将心态调整得更好。

  记者:细节决定成败和创新才是最后赢家,哪一个更接近你的理念?

  黄光裕:我更认可“细节决定成败”,因为对企业而言,就是成于系统,败于细节。

  记者: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时间就是金钱,哪一个更接近你的理念?

  黄光裕:我更认同“时间就是金钱”,因为人争了半天,无非就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成功。

  记者:从创业到现在的20年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黄光裕:20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的消费者。我有这么多的消费者,才能一年支撑国美几百亿的销售。国美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获得的这一切。每天起床,我们都要从零开始,从无到有。

  “假如有一天我也不在了,这个公司还能继续健康存在,那是更好的。”如今,黄光裕绝对不愿如是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