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姜 楠
自本世纪这场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采取扩张政策。而危机发源地的美国为求自保,更是肆意发行超量货币,造成全球性的货币极度膨胀,一方面通过货币贬值使自己的债务蒸发,一方面通过贸易、投资等途径将国内的通胀压力输出。最直接客观表现就是大宗商品价格突飞猛进,材料进口国生产成本直线上升,进而形成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同时,对于中国来说,由于中国基本上属于资本管制型国家,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容纳货币的功能和西方发达国家比相去甚远,所以进入国内的货币就会冲击实物价格。正是这种双重力量推动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形势。其根源在于国际输入。
也正是基于此,国内货币政策适时做出转向,连续动用数量和价格组合工具收缩市场流动性,并在多个领域动用行政干预措施平抑物价,阻断投资投机需求,防范热钱滋扰,使CPI增幅得到有效控制。一月份CPI同比增长4.9%,大大低于外界“超五望六”的预期,显示出国内经济政策决策部门的良好控制力。
与此同时,国家外管局发布《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报告中首次对外披露中国的“热钱”规模:2010年“热钱”流入35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占当年GDP的0.6%。过去十年,“热钱”年均流入中国近250亿美元,占同期外储增量的9%。
2003年至2010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强化,“热钱”合计流入近3000亿美元。
尽管针对这一数据,外界一直有不同的数量估算,但是官方数据的公布,是对这些杂音的最有力回应。
除此之外,外管局还否认热钱流向股市这一说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在汇差利差因素驱动下,我国企业大量出口预收、进口延付。危机发生后,企业转而集中还贷,短债余额急剧减少,但我国并未发生外债违约,这表明贸易信贷资金大都进入了生产领域,显示外汇当局对热钱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而这是应对和管理热钱,避免其兴风作浪的基础。
如此,外汇当局将“热钱”置于阳光下监管,不仅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防范和避免对“热钱”的误读和曲解误伤中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而且,这一举措意味着中国跨境资本管理更为透明,显示出外汇当局对热钱的掌控力度。
上一主题:通过资本市场 推动电网铁路市场化改革
下一主题:“改革顶层设计”该如何设计?